1976年毛主席逝世前后的那些故事
而1976年9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与领导人毛主席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2岁。
不止是对中国人民,毛主席的逝世对全世界来说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个伟大的人去世了,一个时代似乎也落下了帷幕。那么,在1976年,毛主席逝世前后的那些故事,又是如何?
其实,毛主席的身体状况早在1970年的九届二中全会之后开始出现不好的预兆。虽然毛主席可以说是“老当益壮”的代表,他在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六年的十年间,也就是他六十三岁到七十三岁的十年里,曾经十八次畅游长江。
可以说那时候毛主席尽管也已经是一个老人了,但他的身体是十分强健的。但是,早年辗转全国的戎马生涯,和建国后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毛主席为了国家和人民殚精竭虑,终究还是让时间和衰老追上了他前进的步伐。
1970年以后,毛主席的睡眠状况已经很不好了,他经常咳嗽,痰多又吐不出,打针也不管用,好了又犯,没有完全止住过。有时因为咳嗽而无法卧床,昼夜都只能坐在沙发上。
1971年快入冬时,他被诊断为大叶性肺炎,肺部疾病又影响心脏。1973年,毛主席的视力也变得越来越差,有了老年性白内障的征兆,并急速发展,直到1975年通过手术才恢复了部分视力。
经神经科和内科专家会诊后提议,中共中央决定第二次为毛主席专门成立医疗组,医疗组的成员涵盖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麻醉科、耳鼻喉科、呼吸管理、外科、重病护理等各方面专家。这个医疗组,直到毛主席逝世都一直存在着。
1974年12月5日,毛主席在室内进行了一生中最后一次游泳。从此以后直到去世,毛主席再也没能进行这项他最爱的运动。
到了1976年,毛主席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吃药吃饭都需要护理人员帮助,而且食量减少,行走困难。1月8日,周总理病逝。此时在卧榻上得知这一噩耗的毛主席,默默流下了眼泪。
毛主席其实是个颇为重感情的人。早在延安时期,毛主席在挽留自己的妻子贺子珍的时候,就曾对她说:
“我不是个喜欢落泪的人,只有在三种情况下掉过眼泪:一看到贫苦的老百姓受苦,我忍不住要落泪。二是我舍不得那些跟过我的通讯员离开,有的通讯员牺牲了,我要难过得掉泪,我这个人就是这样,骑过的马老了,死了,用过的钢笔旧了,都舍不得换掉;三是在贵州,听说你负了伤,要不行了,我掉了泪。”
而周恩来总理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元老,作为一直以来毛主席最坚定的战友,两人一起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几十年携手共进,毛主席对他的感情自然不用说!他的离世对毛主席来说,毫无疑问是个非常沉重的打击。
周总理的追悼会,将在1月15日进行。1月11日,出现了人民群众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画面。而在那之前,治疗组已经准备好了周全的抢救措施,就是为了让毛主席能参加追悼会。
可惜14日晚,早已病重的毛主席,病情又出现了恶化。他连坐都坐不起来,就更别说是站立了。护理人员曾打电话请示汪东兴,要不要告诉主席,总理追悼会的事情。而汪东兴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说,政治局并没有通知主席参加追悼会的事情,你们也就不要问了。
后来,护理人员给主席读了邓小平同志写给周总理的悼词。事后,据护理人员回忆,毛主席在听闻悼词之后又失声痛哭。一切尽在不言中,泪水已经蕴含了他深厚的情感。
这其中,既有对同舟共济的同志的悼念,又有对几十年来友谊的感伤,更有对自己暮年身体衰老的无奈。
周总理逝世后很久,毛主席都没能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身体更是极度衰弱。6月初,毛主席突发心肌梗塞,经过及时抢救,才脱离危险。到了7月,毛主席已经时常处于半昏迷的状态。
7月28日,唐山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大地震。毛主席清醒的时候,依然十分关注唐山的灾情。8月18日,毛主席批阅了生前的最后一份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唐山丰南一带抗震救灾的通报》。
1976年9月8日,是这一年的中秋节。入夜时分,毛主席的血压开始下降,身体状况急速恶化,进入了病危状态。9月9日0点10分,经过连续四个多小时的抢救仍告无效,一代伟人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落下了帷幕。
会上主要讨论三个问题:一是毛主席的后事;二是毛主席的遗体如何处理;三是是否邀请外国代表团来京吊唁。会上,大家一致通过,最优先的就是主席遗体的保护,其次也将允许各界人士前来瞻仰悼念。同时,也将筹备组成治丧委员会处理主席的后事。
9月9日凌晨4点,夜幕中,一辆黑色红旗轿车驶进了中南海。车上的两个人还不知道他们被安排了至关重要的任务。这两个人,一个是卫生部长刘湘屏,一个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徐静副博士。两人根据指示,进入了一个房间,却觉得那里的空气格外浓重。
汪东兴早已在此等候多时。一见面,汪东兴就向二人宣布了主席离世的消息。汪东兴向两人布置了任务:为了让各族人民、各界人士瞻仰主席遗容,需要进行遗体保护,周期是15天。
徐静副博士是五十年代前往苏联的留学生,在医学研究领域颇有造诣,她在中国医科院主攻形态学。昨天晚上,她是被刘湘屏派人从唐山附近的抗震棚里紧急找来的。
在赶过来的一路上,她还在猜测这么着急找自己的原因,现在她却得知了这个悲痛的事实。她的大脑只觉得一片空白,几乎不能接受这件事。
接到这个任务之后,徐静立刻回科学院着手进行人员和器械的准备。当日9时,她和小组成员讨论了遗体防腐方案,并赶到中南海向华国锋报道详细方案。
华国锋详细听取了方案,又仔细询问了各种问题,最终同意,就按徐静的方案来。同时,华国锋表示,将毛主席的遗体长期保存,供全国各族人民瞻仰,是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经此勉励,徐静更是下定决心,一定要完成好这个任务。
从9日直至11日凌晨,徐静的工作小组和理发师、遗容师、服装厂师傅等服务人员开始进行毛主席遗体的初期防腐和遗体整理工作。
在11日清晨,经过几个昼夜不眠不休的努力,这些工作终于宣告完成,毛主席的遗体从中南海转移到了人民大会堂,准备接受各界人士的吊唁和瞻仰。
长达一周的吊唁活动结束后,毛主席的遗体被秘密转移到一个代号“769”的地方。在“769”的特殊保护室,主席的遗体被浸泡在了特制的药液当中。与此同时,工作小组在讨论着遗体长期保存的各种方案,并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各种实验,终于研讨出一个合适的方案。
1976年11月24日,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决议,毛主席纪念堂的奠基仪式在天安门举行。纪念堂建成后,毛主席的遗体便移送其中,供人们永远瞻仰缅怀。
时间回到9月9日下午四时。当天,中央电台在哀乐声中播报了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的《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正式通告全国人民: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患病后经过多方精心治疗,终因病情恶化,医治无效,于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在北京逝世。
中华民族的伟人长逝,历史的巨星陨落。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举国上下顿时成为了悲痛的海洋。人民群众不得不接受这个苦涩的事实。
从9月11日至17日,包括全国和首都各界代表以及各驻华使节、来华外宾在内,总共30多万人前往吊唁,瞻仰毛泽东遗容。
吊唁人群从毛主席遗体两侧缓缓走过,瞻仰最敬爱的领袖的遗容时,都抑制不住心头的极大悲哀,失声痛哭,人们在毛主席的遗体前呼喊着毛主席,久久不肯离去。
同时,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全国各地、各单位也自发进行了对毛主席的悼念活动,举国上下陷入一片悲痛当中。各地人民都自发降半旗、佩黑纱,肃立默哀,表达哀思。
9月18日下午,天安门广场进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主席的巨幅遗像悬挂在天安门正中央。城楼前搭起的台子上,陈列着党和国家领导人敬献的花圈,城楼的东西两侧则陈列着党政军各部门和各省市自治区敬献的花圈。
天安门广场庄严肃穆,来自首都和全国各地的百万群众早早就在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伫立,直到东单、西单都人流涌动。人民群众佩戴着黑纱白花,列队肃立。百万人送别毛主席,这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追悼会。
由于当时气温较高,加上人们的难以抑制伤痛的情绪,当时有两万余人出现了昏厥、脱水的状况。好在追悼会现场设置了多个医疗点,在现场维护秩序的官兵帮助下,才让这些身体不适的群众得到了妥善的救治。
毛主席的去世同样震惊了世界。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发布后的15分钟内,包括路透社、美联社和法新社在内的世界主要通讯社便报道了毛泽东逝世的新闻。紧接着,世界各大媒体发表和转载了有关毛主席革命事迹和毛泽东思想的文章。
时任美国总统福特的唁电中称:“毛泽东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巨人,他对历史的影响将远远超出中国的国界。”
同时,中国的驻各国大使馆也接受了成千上万外国各界人士对毛主席的吊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毛主席的革命思想,启发了日本、法国等许多发达国家的左翼革命浪潮。对他们来说,毛主席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图腾。
而对于那些发展中国家的工人群众来说,毛泽东思想更是他们的引路人。比如巴基斯坦就有近千名工人组织了悼念毛主席的游行活动。
9月9日,联合国总部下半旗致哀,9月10日联合国安理会为毛主席逝世发唁电;9月21日在第三十一届联合国大会开幕式上,与会140多个国家之代表为悼念毛主席肃立默哀。
其实,毛主席一直是坦然面对死亡的。他曾在会见外宾时坦荡地表示,自己打了25年仗,之所以没被敌人的子弹杀死,都是因为偶然。
1976年,在主席病重之际,他曾会见尼克松女儿带领的代表团。在短暂的对话中,毛主席曾表示:“一个人负担太重,死是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