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bǐnɡ)蔚(wèi)坝(bà)翼(yì)这件事可以这样理解吗?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控制性要素。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积极推动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协调推进产业节水和节水产业,全面深化水价改革。
中国缺水吗?如果只谈直观印象,不同地区的人或许会有不同感受。客观现实是,我国是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5%左右,近2/3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瓶颈。
近日多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明确提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强化取水管理,严格节水管理。到2025年,全国年用水总量控制在64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6%左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降低16%。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是我国的基本水情。夏汛冬枯,汛期降水占全年60%至80%。南多北少,水资源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匹配。南方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6%、人口占54%、耕地占37%,水资源总量占82%;北方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4%、人口占46%、耕地占63%,水资源总量仅占18%。缓解水资源短缺,节水是关键环节。
近年来,在“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指引下,我国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取得积极成效。2022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15年下降约33%和50%。我国用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20%的人口,创造了世界18%以上的经济总量。成就举世瞩目,但总的来看用水方式还比较粗放,水资源利用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我国还处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阶段,未来水资源供需矛盾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控制性要素。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有多少汤泡多少馍”。积极推动和实现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工业方面,根据可用水量,合理规划发展布局和规模,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水资源超载地区、严重缺水地区有序压减高耗水产业规模,严格限制新上高耗水项目取水许可。农业用水在我国用水结构中占比最大,也是节水最大潜力所在。要优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适水种植;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节水型灌区建设,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及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
产业节水和节水产业要协调推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进节水技术产业化,提高节水产品供给能力。合同节水管理是培育节水市场、发展节水产业的重要抓手。要在公共机构、高耗水行业、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等领域推广合同节水管理。鼓励第三方节水服务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节水服务,通过节水效益分享等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
既要节流,也要开源挖潜。我国污水资源化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利用量不大、利用率较低。要加强污水资源化利用,推进再生水用于工业生产、市政杂用、国土绿化、生态补水等领域,推动海水、矿井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
拧紧“水龙头”,离不开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共同发力。发挥好价格的杠杆作用,全面深化水价改革,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健全城镇供水价格形成和动态调整机制,推行居民阶梯水价、非居民用水及特种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稳步推进水资源税改革,落实节水税收优惠政策。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做好节水文章,不仅要增强全社会的节水意识,使之成为企业和个人的自觉追求,更要通过“硬指标”“硬措施”,以刚性约束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