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到访延安坐矮凳睡毛主席的窑洞那晚他彻夜未眠
1947年3月,蒋介石得到了一个机会,他打算去延安,去毛泽东的居所,他迫不及待想解开心底的疑问,毛泽东如何让共产党人坚持到了现在?
1947年2月,蒋介石飞抵西安亲自部署进攻延安。3月19日,解放军西北野战兵团执行战略撤退计划,主动撤出延安。
1946年6月,国民党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向解放区进攻。8个月,解放军重挫国民党的进攻意图,蒋介石不得不改变作战思路。
于是蒋介石调集“西北王”胡宗南部34个旅25万余人,100多架飞机,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军事打击。
3月18日,毛泽东就像知道蒋介石会去“拜访”一样,在撤退前特意嘱咐彭德怀,一定要让部队将房子、院子都打扫干净。
胡宗南“打”下了延安。但国民党部队损失5200余人,而共产党的西北野战兵团只伤亡了700人左右。
但胡宗南向蒋介石大肆吹嘘说:“击毙共军一万六千余众!俘虏一万余众!”还称这场战争为陕北大捷。
因为他的心中充斥着危机感,当年“灰头土脸”的共产党如今已经和自己分庭抗礼,甚至己方还落入下风,他实在很想了解自己的老对手毛泽东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步的。
得知蒋介石要来延安,胡宗南诚惶诚恐。连忙派飞机在西安与延安之间奔波,为蒋介石运送来了洋瓷脸盘、澡盆、沙发、钢丝床、山珍海味、西餐用具和厨师。
此次秘访延安,他专程带着精挑细选的记者前来拍照。但这些记者不能随便报道,登报内容必须要经过国民党的“润色”。目的是为了打击共军的信心。
胡宗南安排了百姓和士兵在街道两侧欢迎蒋介石,可百姓看着车上的蒋介石只有恐惧,偶尔有零散的鼓掌声,还是人群中的特务在带动气氛。
蒋介石走进其中一个窑洞,发现窑洞里竟是连块正经的黑板都没有。每个教室都拿木炭灰涂黑一面墙当做“黑板”。
蒋介石一言不发,走上前抚摸“黑板”,这块黑板凹凸不平,用粉笔在上面写字很不方便。现在叱咤风云的彭德怀、朱德就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吗?
教室里还放着矮小的木凳,随行的军官向蒋介石介绍,这是教室的“教学座椅”,共产党的将领们就坐在这样的小凳子上听课、研讨战术。
蒋介石无法理解,平时他指挥国民党军队都是在宽敞的会议室,坐的是舒适柔软的大椅子,他从没见过这么差的办公用具。
他又拉过了一张“教学座椅”想要坐坐,但早已坐惯奢华沙发的他哪里坐得了这张椅子,竟是一屁股跌到地上,这可吓坏了随行人员,连忙将蒋介石搀扶起来。
这块地方与其说是军事训练场地,还不如说是几个黄土坡上立几件木质的工具。它与黄埔军校的设施条件一个天一个地,根本没法比。
蒋介石又一次陷入沉思,差距是怎么产生的?共产党人就是用如此磕碜的工具训练,却达到了远超过国民党军的水平?
“诸位,你们也看见了。论设施,黄埔军校比这里不知道好上多少倍!”蒋介石环视着周围,语气包含着深深的不解。
随行人员面面相觑,但没有一个敢作声,他们自然看得出共军环境的艰苦,但现实战力的巨大差距让他们羞于开口,只能沉默。
跟着的记者不时拍摄他们看到的画面,但蒋介石内心烦躁,他开始明白共产党人拥有着恐怖的抗压能力和坚定的信念。
蒋介石难以想象。在这一排延安的窑洞里,曾有着一批用石器时代的工具学习全世界最进步科学的共产党将领。
没有软床,只有一个土坑,炕上比其他窑洞多钉了块木板。窑洞的门窗都是木质的,因为墙皮没有刷油漆,已经大量脱落。
“毛泽东是湖南人,睡不惯土炕,所以垫了块木板。”随行人员看到蒋介石疑惑的表情,细心地解释道。
和农民交流完,蒋介石才真正把那个破窑洞和毛泽东这个人联系在一起,他心中那个毛泽东的形象活了过来。
那是一个毫无架子,在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带领共产党人奋斗的先驱,和他领导的人民同吃同住,凭着革命的一腔热血战斗的领袖。
蒋介石呆呆看着黄土坡上的农田,这片地方自国民党军“占领”后便鲜有人打理,大片荒芜的杂草仿佛长进了蒋介石的心里。
当夜,蒋介石睡在窑洞的土炕上辗转反侧,他感觉像是在坐牢,床板嘎吱嘎吱响个不停,老化的墙皮时不时就脱落,掉下来吓他一跳。他自出生起就不愁吃穿,哪里有过这么艰苦的日子?
他处心积虑的调集部队攻打延安,满心欢喜的带着记者来延安秘访,就是为了在延安这块地方吹毛求疵的找到抹黑共军的把柄。
结果他大失所望,不光没有把柄,蒋介石还直观的感受到了毛泽东和他率领的共产党联系的多么紧密。这种紧密的关系令他绝望。
他制造的关于延安的舆论恐怕只会激发共产党人的怒火,花费巨大代价的抹黑计划还未开始便付之东流。
一边是贪婪腐朽的国民党军队,另一边是艰苦朴素,受到人民拥护的共产党军队。这次解放战争的结局已经不言自明。
毛泽东在撤离延安后,带领着中共中央机关800多人的小队配合着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将胡宗南几十万大军拖在陕北。这极大地分担了其他解放区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