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内有鬼攻略又是什么梗?
185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天津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增开登州(后改烟台)等一批中国城市为通商口岸。在此背景下,东海关(烟台海关)于1861年开关,翌年,东海关监督衙门成立,烟台港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对外通商口岸。东海关对烟台港的管辖持续70余年,直到1938年日本侵占烟台,重新成立芝罘港务局控制烟台港。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国民政府接管了烟台港。1947年烟台港再次被国民党军队临时占据。1948年始,烟台市人民政府正式接管烟台港。
烟台因“港”而兴,而东海关的建立,某种意义上又标志着近代烟台港的开端。隶属总税务司的东海关税务司自1863年成立后,除了初始的海关业务,后逐渐扩及政治、外交领域,并且兼并取缔东海关监督衙门,职权俨然高于烟台当地清政府。东海关名义上是由清朝总理衙门统辖,由外国人管理的税务司和中国人管理的海关监督衙门共同组成。实际上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和东海关税务司对东海关拥有绝对统治权,而由总理衙门任命的东海关监督衙门逐渐沦为东海关名义上的中方代言人。这种中国海关由外国税务司把控的制度被广泛应用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城市,被西方列强视为对华关系的基石。
自英国人汉南(C.Hanen)被任命为第一任税务司(1863—1865年),至华乐士(A.G.Wallas)作为最后一任英籍税务司(1934—1935年),东海关历经16位英籍税务司,而曾担任过东海关税务司的外籍人员总共也才24名,这也侧面说明了英国人在东海关的主导地位。
东海关成立之前,烟台更像是由奇山守御千户所城构建的居住点。随着烟台港的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才以烟台山为中心逐渐出现和形成。
根据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收藏的汉斯(Hans Bucher)1887年绘制的烟台外国人居住区规划图(图1)显示,烟台山片区只有山上的英国领事馆等几个建筑。
根据《关册-烟台,1893年》档案中的烟台城区规划图(图2),除了围绕烟台港形成的烟台山片区(领事馆区和今海关街、朝阳街以及海岸路)和更早的奇山所,还出现了由学校、医院、旅店和教会等功能建筑构成的城市新区域。
日本东京帝国铁路局(IJGR)也曾绘制过两版地图:1915年版(图3)和1923年版(图4)。从深色标注的城市重要区域,可以较直观地看出城市的两个发展方向:烟台山—奇山所构成的南北轴线和以烟台山为中心、西侧的港口区和东侧的沿海商业区所构成的东西轴线。总体而言,烟台的城市建设并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而是由英国驻烟台领事主导,按照“根据需要,边建设边画图”和“先来后到、权势强弱”的逻辑,对城市用地过于简单地“随意划分”(图5)。这也造成了“烟台山下隙地几无”的状态,而未经规划的城区随着时间的推移,显得愈发混乱和无序。以英国领事馆和东海关办公楼为烟台城市实质上的“行政中心”。城市逐渐形成洋人聚集的烟台山区域和华人聚集的奇山所区域。
东海关地处列强侵占下的烟台,是除了英国领事馆外最重要的行政机构,除了对国内外进出口烟台港的贸易船舶、货物、旅客及其行李、物品实行监督管理、征税、查缉走私和编制贸易统计外,还逐步包揽了烟台邮政、港务、气象、陆上交通、航道测绘、蚕丝改良和市政建设等非海关业务范围的事项。
东海关的职权扩大造成了其所属建筑种类多样,并且遍布烟台城市各个角落。现有建筑遗存大致可以分为集中在烟台山区域的东海关办公生活区主体建筑和由东海关投资、建设以及管辖的众多附属建筑及工程两类。
东海关办公楼旧址(又名东海关税务司公署)位于今海关街6号(图6,图7)。建筑于1864年建成,主出入口向西,正对海关码头(今太平湾码头),东临海关街。沿着海关街向北,通往烟台山山顶的道路两侧,依次建有税务司官邸(已拆除)、税务俱乐部(已拆除)、副税务司府邸(图8)、监察长官邸(图9)、外国职员宿舍楼(图10)和发讯台等东海关建筑。7幢东海关建筑沿海关街零落布置,直通烟台山,邮局、银行等各类建筑穿插其中。2022年夏笔者去调研时,这批建筑保存状况欠佳,有些处在无人管理的空置状态。
东海关前后共建造八座灯塔(图12),均延续至今。这八座灯塔建造之初,除了作为固定航标保障航行,也是烟台“海上公路”关卡和中国海岸线“灯塔网络”的一部分,同时以灯塔为节点,更加便于西方列强划分中国近海海域空间。
烟台山西侧的码头港口区仍在使用(图13)。东海关码头最早于1864年建成,1896—1897年,东海关在烟台港重新修建东海关码头(全长2174英尺)和防波堤,并设立海关旅客监管厅(已拆);1903年,东海关码头东西两侧海墙竣工1/3,形成东西两太平湾,小船可驶入避风浪;1905年,德国筑港工程师维林(青岛港工程师)为东海关所辖烟台海坝工程提供设计方案,并施工填海,但于次年便遇台风,验货场和办公生活用房屋损失严重;1912年,东海关开征海坝附加税,次年成立海坝工程委员会,聘请荷兰工程师设计烟台海坝;1915年,总税务司拨款300万美元,由荷兰阿姆斯特丹筑港公司负责修建,英国人李开特(Or·Recard)任总工程师;1921年,烟台西海坝及北端码头竣工,东海关举行“海坝工程落成典礼”(图14)。
烟台的邮政业务始于1896年,清政府批准东海关兼办之。1897年,改称“大清邮政烟台总局”,由东海关税务司兼任邮政司。同年,开辟天津—烟台—青岛—上海邮政航线。大清邮政烟台总局建于1897年(图15),择址距东海关办公楼旧址百米远,今天的海岸街22-1号,1925年被拆除于原址重建,重建后的建筑至今仍保存比较完好(图16)。
在东海关设立初期,其所管辖区域囊括了整个山东半岛海岸线年,位于青岛的胶海关开关,青岛及其周边范围被划出。截至新中国成立前,东海关所辖监管区拥有众多分关、事务所、检查站等机构,且经常调整变动,但其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分支机构:龙口分关和威海卫分关,这两个分关通常由东海关两位副税务司分别兼管。此外,东海关还于1922年投资建设了蚕丝专科学校(校址前身为圣诺望修道院)(图17),东海关税务司兼任校长。
(感谢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王建波副教授于笔者调研烟台山近代建筑群时关于烟台海关建筑的讲解以及烟台市芝罘历史文化研究会逄云惠编辑馈赠的资料。论文亦得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刘亦师老师指导,特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