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地方资讯门户第一网!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中国建造师网-江苏二级建造师、报考条件、学历要求、报考资格、报名时间、注册、培训-中国建造师信息网

热门关键词: 

  这个冬天,最火的莫过于“尔滨”。1月30日,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当日运送旅客81659人次,打破了27号80640人次的纪录,再创历史新高。

  与哈尔滨相关的话题在各大社交平台迅速传播,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部分网友认为“南方小土豆”涉及到地域和身高的双重歧视,也有部分北方人发现自己遭受了多年的“地域歧视”,例如喝牛奶一直没吸管。哈尔滨的风,还是吹到了南北文化差异。

  “能给我一根吸管吗?”谁也没想到,一位南方游客在哈尔滨购买牛奶时随口的一句话,引发了南北两地关于喝牛奶的热烈讨论,北方网友觉得自己被牛奶厂家背刺了。继#南北方牛奶居然还不一样#等相关话题登上热搜后,多家乳企立刻回应袋装奶包装南北差异。

  前几天,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亲自下场辟谣,他表示近期热议的北方软包装牛奶没有吸管误解,南北方包装实际一模一样。伊利乳业官方客服则称:“伊利旗下袋装奶均未配置插孔和吸管,且南北方统一。”虽然各大乳企都回应了并不存在区别对待,但还是不能抵消北方人的质疑。

  事实上,这种差异背后实际上是南北方消费者生活习惯和饮食文化的差异,哈尔滨的火爆引发了这场经典的南北文化冲突。除了牛奶的包装配件不同,还有类似“月饼用不用叉子切开吃”等饮食文化碰撞,但最让北方人接受不了的是本地政府的区别对待。

  冻梨切盘、豆腐脑变甜口、人造月亮、飞马踏冰、热气球、交响乐团、鄂伦春族人在中央大街表演驯鹿...哈尔滨政府把游客宠上了天,恨不得把所有家当都掏出来,本地人看了直呼感到陌生。在这种“讨好型市格”下,不少商家还对本地人区别对待,先接待南方游客或是区别对待客人。

  “游客需要什么,我们就上什么”的初衷是没有问题的,但铺天盖地的讨好型营销会逐渐失去边界。走宠溺路线的哈尔滨,正在面临“如何兼顾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需求”的难题。

  “南方小土豆来了!”在社交网络上,“南方小土豆”这一称呼引发激烈热议,一些南方人认为这个称呼涉及到地域和身高的双重歧视,有南方人表示感受到了针对身高的冒犯感。东北网友们纷纷解释,不带有任何歧视色彩,是充满善意的称呼。

  专家指出,这种争议背后暴露出了南北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也反映了近年来南北之间“交流不足”的状况。

  对于北方人来说,“小土豆”一词呼应“大东北”,是一种关爱的表现。“小土豆”的称呼源于东北人的直率和热情好客,他们习惯用幽默和戏谑的方式来表达对朋友的喜爱,这也是出于南北文化的差异。

  自古以来,已有不少文人墨客总结过南北文化差异。北方人尚质,南方人重形;南方文化细腻文雅,北方文化大气豪放;宋人庄绰说北方人“重厚朴鲁”、南方人“明慧文巧”...对于这些差异,也是大范围内的一种描述,但谈不上全面。若要深究,肯定也有不符合的个例,不认可没关系,但若非得冠上“地域歧视”四个字,就只能称作是抬杠了。

  对“小土豆”的质疑也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抬杠者明知道对方说话的真实意图,却拒绝考虑话语理解的语境制约性和推理性要求,有意曲解说话人的预想思路。这一点在网络语境中更为盛行,或许在关于“小土豆”的质疑声中,真正有疑问的只是少部分人,后面不乏许多跟风蹭热度的人。

  哈尔滨冰雪节的火爆,在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引发人们对南北文化差异的思考。在东北的严寒气候下,不少东北人出于热情好客和为城市发展添砖加砖的心思,把自身视为城市形象的载体,自愿为城市争光,这种热情不该被冷漠对待。

  中华民族一家亲,对于不同地域差异,我们要包容差异、理解差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