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地方资讯门户第一网!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中国建造师网-江苏二级建造师、报考条件、学历要求、报考资格、报名时间、注册、培训-中国建造师信息网

热门关键词: 

  9月5日,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在扬州开幕,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张建云以《从江淮到京泽,一江清水如何向北送》为题发表主旨演讲,深入阐述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京杭大运河补水过程发挥的不可替代作用,并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了国家水网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

  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历史上是沟通我国南北的大动脉,起着漕粮北运等重要作用。进入20世纪后,京杭大运河停止漕运。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以南的运河河段在交通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黄河以北的运河河段得到一系列整治,但是京杭大运河一直不曾全线通水。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宝贵遗产,水利部决定于2022年4月启动京杭大运河2022年全线贯通补水行动。

  张建云详细描述了大运河两次补水的过程:2022年4月28日10时,山东德州四女寺枢纽和天津市九宣闸闸门缓缓开启,长江、黄河的水及海河流域当地水源,集中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707公里进行补水,补水量5.2亿立方米,相当于37个西湖。“至此,古老运河在经历百年阻断后首次全线通水,千年京杭大运河至此又‘活’起来了。”

  2024年2月开始,各补水水源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补水,据水利部统计,至7月初,累计补水15.36亿立方米,全线天。大运河沿线亿立方米,置换沿线万亩耕地地下水灌溉用水,补水河道周边地下水水位回升或保持稳定,水生态系统得到恢复改善。

  “在最近连续三年的京杭大运河补水过程中,国家骨干水网——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张建云表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江水北调工程基础上扩建而成,从长江下游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引长江水,利用京杭运河及其他平行河道经13级泵站逐级提水、逆流北送,相继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穿过黄河输水到达山东北部,一路向东到达胶东半岛。

  南水北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在施工的过程当中,碰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世界级难题,如何让长江“水往高处流”?张建云解释说:“从长江取水送到黄河边,落差36米,为了克服落差,共修建13级泵站实现逐级提水。这13个梯级泵站构成了世界上大型泵站数量最集中的现代化泵站群,水泵水力模型及水泵制造水平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之后,如何保证一江清水北送?如何跨越黄河继续北上?如何统筹防洪与供水、水源南北互济、多水源科学调度?面对建设中出现的种种“拦路虎”,在国际上还缺乏可借鉴经验的情况下,我国设计、科研技术人员紧密配合共同协作,克服了重重困难,确保一渠清水逶迤北上。

  南水北调这一世界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也构造了中国水网壮阔蓝图的主骨架,“在国家水网建设中,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与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工程构成的‘四横三纵’架构是国家水网的主骨架,而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水网建设的核心工程。”张建云提出,当下必须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建设,此前印发的《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到,到2035年,基本形成国家水网总体格局,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逐步建成,省市县水网基本完善,构建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

  首先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提升水资源支撑能力的迫切需要。“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国降水和水资源空间分布十分不均匀。东线工程受水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68立方米,约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7,属于严重缺水地区。”张建云表示,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匹配,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之下,水已经成为我国最严重短缺的产品和制约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国家水网是解决区域水资源不平衡、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支撑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工程,也是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的战略性工程。

  其次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复苏河湖生态和治理地下水超采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北方地区缺水严重,挤占了生态用水,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水利部2021年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存在不同程度的地下水超采问题,地下水超采区总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年均超采量158亿立方米。“这些状况对河湖水域空间保护、生态流量水量保障、水质维护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面临严峻挑战。此外,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断流干涸了近百年,虽然自2022年以来通过应急补水措施暂时缓解了这一问题,但这并非长久之计。鉴于以上种种因素,让加强国家水网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三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用水保障能力的迫切需要。“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东线万吨,占黄淮海粮食总产量的近50%,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对我国粮食生产安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张建云说,东线工程范围内城镇供水挤占农业用水问题突出,现状城镇供水挤占农业用水量约7亿立方米,灌溉水源不足,现状水平年农业供水难以达到设计保证率,是制约粮食稳产及增产的瓶颈因素。

  在张建云看来,南水北调工程已在国家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国家水网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南水北调东、中线月,已累计向北方调水超过740亿立方米;调水惠及沿线多个县市区,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76亿人。目前,南水已成为沿线大型城市的主要水源:北京城区供水的75%、天津城区供水的99%为江水;实施生态补水超过130亿立方米,有效地遏制了华北地下水水位下降,部分地区出现水位明显回升的现象,让永定河和大运河实现了全线通水。”

  “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中国新旧水问题的重要工程措施,是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工程,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张建云建议,未来应继续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的建设,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