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三马”马家军的崛起和覆灭
在中国近现代史的篇章中,西北地区的马家军是一个特别的军事集团。他们以家族、血缘和宗教信仰为联系,因其残暴和反动而声名狼藉,特别是被称为“青马”首领的马步芳,长期占据青海和甘肃地区,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西北三马军事集团起源于清朝末期,在民国时期实力达到巅峰。之后马家军在北洋政府和各地军阀之间巧妙周旋,曾经一度控制了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的大部分区域,几乎将整个西北地区纳入其势力范围。马家军以武力为荣,以战斗为乐,犯下了众多恶行。在1949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炮火轰鸣,这个集团最终烟消云散,从历史的舞台上彻底消失。
这支在西北地区横行的武装力量是如何崛起的?它的主要领导者有哪些?他们各自最终的命运又是如何?
1863年(清朝同治二年),甘肃河州(今称临夏)西乡莫尼沟的一位大阿訇发起了反抗清朝的起义,其中有一支由名叫马占鳌带领的数万回族军队向河州发起了进攻。经过四个月的围城,次年正月,城内的清军被迫弃城突围,但在城外被回军歼灭,马占鳌随后占领了河州城。
这场河州之战标志着马家军的正式成军,一支大部分由回族(包括撒拉族和东乡族)河州籍马姓民众组成的军队开始崭露头角。在马占鳌的领导下,马家军迅速扩张,攻占了北至黄河、东至洮河的广大区域。
1866年,清廷任命名帅左宗棠为陕甘总督,负责平息回乱。左宗棠采取了“先秦后陇、先捻后回”的战略,步步推进,清军的攻势迅猛,陕西的回乱很快被剿灭,董福祥被招安,白彦虎则撤退至甘青地区,最终逃往新疆,左宗棠随后将部队调往宁夏和甘肃继续平叛。
这个时候,马占鳌成为了左宗棠大军下一个攻击目标,尽管马占鳌内心并不愿意与左宗棠作战,但形势所迫,最终他所率领的部队与左宗棠指挥的湘军在太子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结果却出乎预料。声名显赫的湘军竟然败在了马占鳌手下,且败得极为惨烈,两位主将被杀,军队士气一落千丈。当众人都认为马占鳌应该乘胜追击,攻击左宗棠位于定西的大本营时,马占鳌却认为现在是向清政府投降的最佳时机。
尽管马占鳌的部下对此感到不解,马占鳌却异常冷静,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清楚地认识到,凭自己的力量不可能与清政府为敌,即使能够战胜左宗棠,清廷也能派出更多的大军。因此,马占鳌向左宗棠写了一封请求招安的信,左宗棠看到信后虽然也感到惊讶,但在太子寺一战中,他对马占鳌的军事才能颇为欣赏,于是接受了他的请求,并承诺对之前的事不予追究。
随后,马占鳌的部队被左宗棠纳入麾下,之后在陕甘地区平定叛乱中马占鳌部发挥了重要作用,叛乱平息后,左宗棠向清廷推荐马占鳌管辖甘肃地区,利用他来遏制陕甘地区的叛乱。从此,马占鳌从一个叛军领袖转变为清政府在甘肃的代表,掌握了地方实权。
马占鳌领导的马家军在甘肃地区深深扎根,并且不断扩张势力,逐渐在西北地区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影响力日益扩大,成为了该地区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在马占鳌死后,他的直系后代未能延续其影响力,而旁系分支“青马”和“宁马”势力却蓬勃发展,马占鳌昔日的部下马海宴、马千龄等人分享了马占鳌的权力。
“青马”创始人马海晏,在民变时期是马占鳌的重要助手,在被清朝招安后率军四处征战,屡建战功。在对抗八国联军时,马海晏在宣化病逝。他的儿子马麒随后向青海地区扩张势力,并建立了“宁海军”,也就是最初的“青马”部队。
1911年,武昌起义的火焰迅速燃遍全国,清朝的统治岌岌可危。马家军接到命令,要去镇压革命军。
然而,清廷就像一棵老朽且干枯的大树,仅凭几根枝条已经无法支撑起昔日的荣光。尽管马家军以勇猛和战斗力强而闻名,但最终他们还是选择站在了革命军的一边,马家军随后被冯玉祥整编为第二十六师,下辖三个旅团,拥有六千名官兵和一千五百匹战马,跟随冯玉祥在军阀混战中纵横驰骋。
在1930年中原大战的紧张时期,冯玉祥指派马麒临时担任青海省主席。马麒上任后,立即表示“反冯拥蒋”,并向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发电,表达了自己对国民政府的忠诚,并暗示冯玉祥有意排除异己,自己不得不采取这样的权宜之计。
次年1月,马麒被南京国民政府正式任命为青海省代理主席,并被授予陆军中将的军衔。他的儿子马步芳则担任国民革命军青海暂编第一师师长,这标志着马氏家族与蒋介石集团合作的开始,马家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31年马麒去世,其弟马麟继任,但由于能力有限,为了继续控制青海的马家势力,蒋介石开始扶植马家的第三代人物:马麒的次子马步芳。5年后马麟被侄子马步芳取代,后者成为代理主席。
马步芳性格冷酷强硬,连其兄马步青也不得不对他敬让三分。青马集团实行严格的封建家长制,其骑兵多为文盲或半文盲,以残暴和虐待俘虏着称,是无情的战争机器。
1936年,红军西路军抵达了马步青控制的武威地区。由于马步青部队战斗力弱,他们不得不向马步芳请求援助。马步芳的骑兵部队在击败了红军西路军后,许多红军伤病员和俘虏遭到残酷对待,这是红军历史上一段惨烈的事件,后来马步青在河西走廊的地盘被国民政府趁机收回,其部队也被马步芳所兼并。马步青被迫返回家乡河州,1949年最终逃至台湾。
“宁马”的创始人马千龄是马占鳌的部下,也是远亲,论辈分还比马占鳌高一辈。马占鳌投降左宗棠的决定就是马千龄经过深谋远虑后的建议。马千龄所属的宗教派别在西北地区被认为是较为温和的一派。他的儿子马福祥在宁夏创建了“宁马”势力。
马福祥曾领军出征外蒙古,镇压过外蒙古的“独立”运动,因此受到了北洋政府的嘉奖。势单力薄的“宁马”不得不在各派势力间进行周旋,与阎锡山和冯玉祥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后来马福祥当过青岛市长、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和安徽省省主席等职务,发迹地宁夏则由儿子马鸿逵和侄子马鸿宾负责。1932年6月,马福祥因病去世。
1949年,随着我党在三大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解放西北的时机成熟。主席指派彭德怀负责西北解放工作,旨在彻底清除三马领导的马家军势力。在兰州战役中,我军以8700人的牺牲为代价,消灭敌军2.7万余人,经过马步芳多年经营的兰州防线,在解放军的猛烈攻势下彻底崩溃,马步芳的马家军随之土崩瓦解,大部分被歼灭。
兰州的解放对于那些在西路军中牺牲的战士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告慰的时刻,然而遗憾的是,马步芳及时逃脱,未能在西路军烈士墓前受到应有的惩罚。
马步芳侥幸逃离后,随同国民党高层逃至台湾,却被当作西北战败的替罪羊。感到无处安身的马步芳带着家人,以朝圣为名,被迫前往沙特阿拉伯。最终在1975年,带着无尽的乡愁,在沙特病逝。
1949年8月,彭德怀令19兵团的10万大军向宁夏进军,准备消灭“宁马”部队。起初,“宁马”部队宣称要战斗到最后一人,与“青马”相比,“宁马”的战斗力明显不足,且部队官兵接受过一定教育,没有“青马”那样的残暴行径。
面对“宁马”,我军更倾向于采取心理战和感化策略,特别是针对“宁马”的二号人物马鸿宾。在“西北三马”之中,马鸿宾为人与马鸿逵和马步芳截然不同,他既没有堂弟马鸿逵那样的狡诈,也没有马步芳那样的残暴。在宁夏和甘肃两地老一辈人的记忆中,马鸿宾被视作一位“儒将”,甚至有人称之为“马善人”。
在解放西北的关键时刻,马鸿宾做出了与马鸿逵和马步芳不同的选择,他采取了与老友傅作义相似的举动。在1949年9月14日解放军攻占马鸿宾的根据地-宁夏中卫县后,马鸿宾率领国民党第八十一军起义,为宁夏的全面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之后马鸿宾被任命为宁夏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以全新的身份投入到解放后的甘宁的建设中。1960年10月21日马鸿宾因病去世,享年77岁。
宁夏王马鸿逵在得知堂兄马鸿宾起义后,命令下属准备殊死战斗,此时解放军已经大兵压境,这让马鸿逵惊恐万分,急忙携带财产连夜乘飞机出逃。失去了领导核心的“宁马”部队在仓促应战后不久,便向我军投降,并被和平改编。
1970年新年,马鸿逵在美国洛杉矶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弥留之际,他的嘴唇轻轻颤动,微弱地重复着:“我要回家……我要回宁夏。”他的目光凝视着远方,仿佛穿越重洋望向故土,最终在渴望中闭上了眼睛,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就这样,西北三马中的两位首领逃亡,“青马”被歼灭,“宁马”被改编,结束了“三马”在西北近百年的统治。
马步芳的侄子马步英跟马步芳争夺甘肃失败后退入新疆,联合东疆哈密回民起义首领和加尼牙孜一起对抗金树仁和盛世才。一度几乎灭掉了盛世才。后来在苏联的打击和盛世才的反击下不断向南疆撤退。最终他携带财宝逃亡国外,他的部队交给了姐夫马虎山。马虎山抵抗盛世才一段时间,也逃亡印度,部队基本都被盛世才收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