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地方资讯门户第一网!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中国建造师网-江苏二级建造师、报考条件、学历要求、报考资格、报名时间、注册、培训-中国建造师信息网

热门关键词: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在六个方面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充分发挥我国具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自身发展韧性和活力,我国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战胜困难挑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产业升级厚积薄发,粮食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特别是三季度以来,随着宏观调控政策一系列“组合拳”发力显效,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积累增多,在六个方面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彰显了我国经济韧性强、亮点多,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今年以来,全国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促进各项政策协同发力,我国经济在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上都取得明显成效。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91.3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比去年全年快2.2个百分点,高于市场预期。其中,第一、二、三季度分别增长4.5%、6.3%、4.9%,呈现“前低、中高、后稳”态势,经济持续恢复向好,速度和质量共进。

  内需特别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作用增强。今年以来,在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显效作用下,以及“五一”“十一”假期出游需求旺盛、“双11”网络购物节等因素带动下,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市场销售增长加快,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回升向好的主要亮点。前三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13%,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3.2%。

  创新驱动能力不断提高。随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扎实推进,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和产业化,如国产大飞机完成商业首航、国产大型邮轮交付、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搭载国内先进制程芯片的国产手机开售等,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提升。

  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1—10月份,风力、太阳能发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0.8%和12.5%,显着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4.4%的增长;前三季度,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同比增长63.2%和26.7%。在全球经济增长动能放缓、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发酵的情况下,我国经济顶住了压力,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仍然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这样的成绩难能可贵、来之不易。

  从供给侧看,三次产业生产持续恢复、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其中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工业生产加快恢复,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比去年全年增速快0.5个百分点;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1—10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9%,其中10月份同比增长7.7%,比上月加快0.8个百分点,增速连续3个月回升。

  同时,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效凸显。服务业占比回升,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5.1%,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3.0%,明显高于去年,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制造业比重保持稳定。前三季度,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2%,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对全部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6.8%。粮食安全保障有力。全国夏粮产量14613万吨,同比下降0.9%,居历史第二高位,多地秋粮产量处于历史高位,全年粮食再获丰收,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随着扩大内需战略持续推进和一系列稳外贸稳外资政策出台,特别是稳投资、促消费政策作用逐步显效,市场需求持续升温。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5万亿元,同比增长6.9%,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服务零售额在批发零售、旅游出行、餐饮住宿、观影等服务型、接触型消费明显回暖带动下,增长19.0%;全国固定资产投资41.9万亿元,同比增长2.9%;外贸进出口总值34.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基本持平,其中10月份货物进出口同比实现正增长。同时,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内部结构持续改善。

  消费结构中商品零售线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26.7%,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升级类商品需求明显提升,10月份,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汽车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5.7%、14.6%、11.4%、10.4%,新风空调、节能热水器等绿色健康产品销量大幅增长,“国风”“国潮”消费火爆出圈,新兴消费蔚然成风。文旅消费增长亮眼,有关部门数据显示,中秋节、国庆节期间国内旅游出游8.3亿人次,日均旅游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71.3%;国内旅游收入7534.3亿元,日均旅游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29.5%。露营、围炉夜话、萌宠乐园、高空玻璃塔、高空攀岩、科技类球幕影院、虚拟现实(VR)类体验等新场景、新玩法带来旅游新体验,创造新消费。

  投资结构中制造业投资表现突出。1—10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2%,明显高于全部投资。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1.3%,为新产业新动能成长壮大打下了较好基础。

  贸易结构持续优化。1—10月份,一般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1.8%,占进出口总额64.9%,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增长2.8%,占出口总额58.5%。在供需两方面优势作用下,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值已连续14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国际市场份额遥遥领先。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出口额10月份同比增长88.5%,对出口起到较强的支撑作用。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持续赋能实体经济,新产业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提升。一方面,一批产业链条长、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行业加快发展。1—10月份,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13.6%。边缘计算、工业大数据、通用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兴未艾,推动服务业和制造业加速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2万亿元,建成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近8000个。另一方面,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活跃,引领带动力凸显。今年以来,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等文化相关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一直处于高景气区间。前三季度,文化娱乐休闲服务行业回升势头强劲,营收同比增长67.2%。数字化智能化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动能,前三季度数字出版、互联网搜索服务、互联网文娱平台、多媒体游戏动漫等细分行业营收同比增速都在20%左右。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今年以来,经济恢复向好带动就业规模扩张,加上稳就业政策持续发力,就业形势总体改善。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2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5%。同时,就业质量出现持续向好态势。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1—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比去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农民工就业总体改善。三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达18774万人,同比增长2.8%。

  三季度以来,随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实现正增长,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降幅收窄,企业盈利水平逐步改善,居民收入增长好转。从企业经营看,三季度以来,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降幅持续收窄,部分工业品价格进入回升通道,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7%,连续3个月实现正增长。调研发现,各地工业企业加快销售和补充库存,积极开展或谋划开展新一轮投资。从居民收入看,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98元,同比名义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9%,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高于GDP增长速度。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5元,同比名义增长7.6%,实际增长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28元,同比名义增长5.2%,实际增长4.7%。

  在看到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消除疫情“疤痕效应”影响的恢复期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经济运行面临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等困难挑战。这些困难和挑战是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迭加、并交织外部环境变化和疫情滞后影响等的结果。全面、辩证、长远地看,我国经济发展具备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潜力,当前面临的困难挑战是阶段性的、总体上是可控的。改革开放45年来,我国经济都是在不断战胜风险挑战中爬坡过坎,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也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

  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充分发挥我国具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着力恢复和扩大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增强自身发展韧性和活力,我国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战胜困难挑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