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中国引领全球绿色发展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欧盟亚洲中心副主席埃里克·索尔海姆11月27日在《中国日报》撰文称,中国在绿色科技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自然保护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
文章指出,中国正处在绿色转型前沿。若要在该领域取得进展,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其他地区不可或缺的绿色合作伙伴。中国在几乎所有对绿色转型至关重要的行业都处于领先地位,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电动汽车、电动公交车、电池和高铁。中国正在扩大绿色科技应用规模,引领创新进程,让绿色产品更便宜、更易得。
事实上,中国在许多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除了绿色科技,还有自然保护。中国是全球下最大力度植树造林的国家,40年植树超过780亿株,如今森林覆盖率也比20世纪80年代初翻了一番。
为了建设美丽中国,中国政府启动了雄心勃勃的国家公园计划,首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为大熊猫、雪豹、东北虎和藏羚羊等濒危物种提供了生存空间。
红树林保护修复是中国取得的另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到2025年,中国预计将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88万公顷。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
文章进一步表示,深圳、杭州和成都等中国城市都在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发展,与荷兰阿姆斯特丹、法国巴黎以及新加坡等一同跻身全球环保城市。深圳拥有贯穿城市的绿色走廊,在电动公交车和电动出租车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杭州获得了多项环境大奖,并且举办了一届“绿色亚运”。成都凭借其绿色建筑和将城市融入自然理念而引人注目。
15年前,中国多个城市深受雾霾影响,不适合户外跑步。而现在,中国基本上打赢了污染防治攻坚战,阳光灿烂,天空湛蓝。
与此同时,中国在几乎所有的绿色科技领域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若中国与美国、欧盟和印度等全球巨头携手合作,无疑将改变世界。其他一些国家也能受到激励,为建设生态文明而不懈奋斗。
文章最后强调,共建绿色未来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为了这项关乎人类未来的伟大事业,全世界应当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携手迈向成功。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建设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舞台,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如何把握历史机遇、勇攀科技高峰,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成就有价值的人生?本期带您走近五位科技工作者,在他们矢志创新、勇攀高峰的故事里感受浩浩凌云志、巍巍报国心。
11月底的北京,寒风凛冽,北京顺义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内人流如织,热闹非凡。11月28日,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在北京正式开幕。
日前,南京理工大学庆祝建校70周年科技成果展暨首届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南京理工大学专场”活动举行,共展出200余项“硬科技”“黑科技”成果,吸引了近5000人次参观。
11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以下简称“战略咨询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联合举办的2023研究前沿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快捷方便的数字电商,成为新时代国际贸易的驼铃、帆影,“丝路电商”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特色优质产品“触网”。
该院历时3年成功开发出我国首套电力电子小步长仿真测试平台(REsim),解决了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电力电子装备小步长实时仿线
针对电子废弃物种类变化,应及时调整《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目录》,对现有持证资质拆解处理企业建立企业动态评估机制。
我们要运用好以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科技,更好激发“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潜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共建国家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11月24日至25日,国家文物局在京举行全国文物科技工作会议,会上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在文物科技领域的新进展,这些成果为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坚实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就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育造就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近年来,随着科普传播平台越来越丰富,为了贴近更多的年轻人,刘嘉麒把科普阵地搬上年轻人喜爱的视频网站。卸任中国科技馆馆长职务后,王渝生成为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的一员,应邀为全国各地中小学生作科普报告。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成为人类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促进和平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期,全国多地遭遇寒潮天气,气温骤降,呼吸道疾病进入冬季高发时期。国家卫健委2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就冬季呼吸道疾病热点问题,回应社会关切。
近日,中宣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等13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旨在破解制约文物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问题,补强文物科技短板,支撑引领文物事业可持续发展。
谢明明说,为了提升工作人员积极性,科技馆除将日常工作表现纳入考核外,还想方设法为科普辅导员创造成长条件。”孟永祥介绍,在继续做好“馆校合作”同时,还希望进一步做好校内、校外资源的融合衔接,激发科学教育社会大课堂的潜力。
匡廷云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时留影。这让匡廷云对农业研究产生了兴趣……1952年,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匡廷云毅然选择了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前身)土壤农业化学系。投身科学事业六十余载,匡廷云始终用热爱与奉献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并将这份情怀传递给更多的人……
23日18时,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