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秀”“首展”看医疗领域前沿“黑科技”——进博会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前瞻
新华社上海10月30日电 题:从“首秀”“首展”看医疗领域前沿“黑科技”——进博会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前瞻
距离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还有不到一周。今年进博会,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将集聚全球十大医疗器械企业、十一家世界500强制药企业,大量“首秀”“首展”亮眼。
进博会是汇聚全球创新的绝佳舞台。今年进博会将展示400多项代表性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其中不少就集中在医疗展区。
进博会“全勤生”诺和诺德将带来15款创新药品及5款注射装置,其中胰岛素周制剂诺和期(依柯胰岛素注射液)将进行中国首展,这一用于治疗成人2型糖尿病的创新药,一周仅需注射一次,可改善胰岛素治疗依从性。
法国企业赛诺菲今年将携囊括12款潜在重磅产品的全球研发管线款免疫领域的变革性创新成果亮相。其免疫炎症领域明星产品——达必妥今年将携慢阻肺病新适应症首展。赛诺菲大中华区总裁施旺表示,达必妥是“中国速度”的见证者。“今年9月,达必妥新适应症在华获批,此次获批先于美国,而且相较欧盟和美国,中国审批用时最短。”
今年,强生将携旗下医疗科技、创新制药两大业务的百余款创新产品亮相,明星产品展区重点展出2款“全球首发”。600平方米的展台上,还有不少通过历届进博会落地中国的明星展品。
瓦里安医疗今年进博会带来的“全球首发”,是体表影像引导下的乳腺癌精准短程大分割放疗创新方案。据悉,这一放疗创新方案可以将放疗疗程从常规的5到6周缩短至1到3周,显着提升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众多大型跨国药企和医疗器械企业为何选择进博会作为其“首发”“首展”的舞台?答案是进博会强大的“溢出效应”。
自2018年首次举办以来,进博会让医疗展区的诸多展品快速完成了从“图片”到“药盒”再到“处方单”的华丽转身。
诺华公司中国区总裁兼董事总经理李尧介绍,自2018年参加首届进博会以来,诺华已有近40款创新药及适应症在国内获批,是进博会“溢出效应”的见证者。
“2020年和2021年进博会上,诺华与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连续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携手将全球新产品、新技术加快引入国内。”李尧说。
武田制药全球高级副总裁、武田中国总裁单国洪说,从2020年到2024年,武田在中国已经成功获批并上市了超过15款创新产品,覆盖肿瘤、消化以及罕见疾病领域,“今年我们将带来血友病B基因疗法一款新品的‘全球首秀’。”
今年是雅培连续第五年参加进博会。通过进博会这一“中国之约”,雅培展示的数百款创新生命科技中已有不少陆续落地中国市场,比如用于治疗心动过缓的雅培AVEIR VR单腔植入式无导线心脏起搏器,今年在中国成功获批上市并完成首批植入手术。
从展品到商品,再到重大投资及落地,进博会的“溢出效应”更加坚定了跨国药企长期深耕中国市场的信心。
10月18日,美敦力康迪与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签署投资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一个集高端外科产品及设备生产制造与创新研发孵化于一体的“智造”基地和“创新”中心。美敦力全球高级副总裁及大中华区总裁顾宇韶表示,得益于进博会,美敦力加速引入并落地了众多全球领先的创新医疗科技和解决方案,“我们期待通过本届进博会进一步扩大中国医疗生态‘朋友圈’,与各方合作伙伴进一步深化合作。”
“本土创新是西门子医疗中国战略的核心部分。”“进博全勤生”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总裁、全球领导委员会成员王皓说,西门子医疗上海创新中心与本土科创力量共同助力加速研发创新步伐,累计赋能中国企业64家,孵化相关知识产权87个,助力5家中国企业获得1.65亿元社会资本投资。
阿斯利康不断在中国市场深耕发展,近两年来投资超12亿美元,现在通过在无锡、泰州、青岛三大生产供应基地,向全球70多个市场出口“中国造”创新药。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主席及中国总裁王磊表示,以进博会为契机,阿斯利康持续助力中国创新“走出去”,自2023年以来,阿斯利康已与10家中国创新药企达成全球授权合作,累计总金额超85亿美元。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
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Met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系统,几乎可以立即将101种语言的语音翻译成36种目标语言中的任意一种。
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布了一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新彗星,并将其命名为C/2025 A3。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团队近日在椎间盘退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今年上半年,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将举办,人形机器人将与运动员共跑“半马”,挑战人类速度。
近两年,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不论是大学、中小学还是学生与家长,都将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重新确认自身的定位与方向。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不仅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资源。
数千年来,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2025年亦是如此。在这一年中,一大批探测器将承载着人类的好奇心,奔赴“星辰大海”,去揭示浩瀚星空的奥秘。此外,人类还渴望能够“扶摇直上”,亲身进入太空体验秘境。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申恩志团队联合吴建平团队成功揭示了小鼠体内PIWI蛋白(MILI蛋白)与piRNA协作切割目标RNA(核糖核酸)的全过程。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玻璃相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并采用该材料研制出具有优异快充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的全固态锂硫电池。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早期陆地维管植物为何会发生复杂变化?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璞联合国内多名学者,发现并报道了在贵州下泥盆统蟒山群发掘的距今约4.1亿年前的“迷你”植物——包阳工蕨化石。
在星际空间中,被冰覆盖的尘埃颗粒是复杂有机分子生成的关键载体,因此,“看”清楚冰表面的原子结构,对于探索生命起源和物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浙江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此次改革以数字化技术全面嵌入交易、物流、支付、融资等贸易供应链监管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为中小微主体降本增效,从而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贸易目标。
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但“吃得好”并不等同于吃得营养健康。一日三餐,看似吃饱吃好了,但很可能因营养成分摄入不均衡使身体处于隐蔽性营养需求饥饿状态。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1982年创办,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共同主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事,旨在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15日,2024年度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发布会在江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此次发布的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涵盖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影响、气候系统演变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在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以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指导下,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联合当地社区监测员,对2015年至2021年在三江源区域12个长期监测位点开展的雪豹等野生动物监测工作进行汇总,相关研究结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多样性与保护》在线年来首次修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有新变化
2025年1月1日起,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继2007年4月1日《条例》实施以来,17年来的首次修订。
目前参数水平最高超导直线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关键子系统“偏滤器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研究平台”完成测试,超导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
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一大批共伴生、低品位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