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思前想后(sī qián xiǎng hòu)这是个什么梗?
这意味着,山东作为中国经济第三大省的地位将会进一步巩固,而烟台大概率成为继青岛、济南之后山东第三个万亿城市。
全球共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GDP总量超过9万亿(约合1.3万亿美元)的不超过20个。
去年,山东GDP总量就已达到8.74万亿,而今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速高达6%,名义增量超过3700亿元,超过年初的预期目标。
可见,只要四季度不出现负增长,山东全年GDP突破9万亿,再次跨过新的万亿大关,几乎没有悬念。
显然,四季度负增长的可能性无限趋近于0。且不说去年同期超预期事件冲击带来的低基数,近期外贸、工业形势改善也给年度经济带来强支撑。
根据十四五规划目标,山东2021年-2025年年均GDP增速设定为5.5%左右,工作中力争达到6%以上。
虽然超预期因素冲击带来一定扰动,但即使按照5%的实际增速目标来看,到2025年山东GDP总量突破10万亿,也未必没有可能。
要知道,同为经济大省,广东今年GDP总量即将迈上13万亿大关,而江苏超过12万亿,而浙江也在紧随其后,今年大概率站上8万亿。
去年,烟台GDP就已突破9500万亿元,而今年前三季度增量就已超过500亿,晋级万亿可谓板上钉钉。
烟台工业之强,超过了济南、合肥、西安等众多省会。数据显示,2022年烟台全部工业增加值3481.35亿元,排在全国20名左右。
虽然新旧动能转换始终是个困扰,但烟台引进的众多百亿级乃至千亿级大型项目,足以保证未来几年GDP的稳步增长。
在各大地市中,今年烟台、常州有望联袂晋级。届时,万亿GDP俱乐部将会扩容到26席,南方增加到19席,北方也扩容到7席。
从省域分布来看,江苏将以5席位居首位,广东仍旧保持4席,山东扩容到3席,而浙江福建都是2席,无一例外都是经济大省。
虽然南北差距依旧存在,但山东的持续跃升,将成为北方经济最大的亮点,堪称北方经济最大的压舱石之一。
根据各地规划及最新数据,河北唐山、辽宁大连有望在两年左右完成突破,而辽宁沉阳、河北石家庄、山东潍坊有望在三到四年左右实现突围。
虽然没有TOP10城市,但无论是百强市还是百强县,山东都名列前茅,与其经济第三大省的地位相匹配。
山东的百强市,基本都是工业城市,都不乏独挡一面的能力,潍坊、淄博等普通地级市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足以与中西部省份相提并论。
目前,全国共有52个千亿GDP大县,其中山东占据5席,分别是青岛胶州市、烟台龙口市、威海荣成市、济宁邹城市和潍坊寿光市。
当然,鲁南经济圈虽然人口众多、地域广阔,但由于缺乏强中心城市,难以自成一体,山东仍旧是济南、青岛双城记为主导。
未来,随着烟台、潍坊纷纷晋级万亿俱乐部,山东经济将会诞生更多新增长极,区域均衡之路会更加畅通。
当时,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出炉,山东一次性被“挤”出了数千亿的水分,GDP总量直接从7万多亿回落到6万亿区间。
同时,随着“双碳”时代到来,传统能源化工产业面临持续的转型压力,作为传统石化、钢铁重镇的山东自然首当其冲。
广东江苏均以电子信息产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为第一、第二大支柱产业,以手机、笔记本、集成电路、锂电池、智能家电等为主要工业品。
同年,《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获批,这是全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累计治理“散乱污”企业超过11万家,分别压减了上千万吨的粗钢、焦化产能,关停低效煤电机组939.3万千瓦。
任何转型都会伴随着阵痛,淘汰落后产能更是如此,难免对经济造成短期冲击,但只要稳步推进,经济终究会回到正常轨道上来。
截至2023年底,山东省已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6家,位居全国第二;专精特新“小巨人”756家,位居全国第三,竞争力之强,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