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未婚培养出79名院士晚年却被赶出清华清华欠他一句道歉
他不辞辛劳地培养了整整79位院士,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19位都是他的学生。此外,还有两位元勋是他学生的学生。
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在那个战乱纷争的时代,一位杰出的人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正是他在那片满目疮痍的焦土上栽下了桃李,为后来的重要科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叶企孙的人生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晚年的悲惨命运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其中的秘密。
叶企孙出生于十九世纪末的上海,家庭背景十分优越。他的父亲曾是晚清的举人,具有相当的文化修养。
叶企孙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接受了优质的私塾教育。父亲经商多年,游历过许多地方,结识了各式各样的人。
在那个时代,他的父亲算得上是思想开明的长辈之一。受到父亲的影响,叶企孙不仅接受了中国传统教育,还接触到了西方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思想。
然而,在他在清华的五年里,叶企孙思考的并不是如何通过仕途获得功名,而是对国家的危难有着深切的关注。
在他眼中,中国的落后根源就在于实业不振、科学不兴。因此,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投身于科学事业的研发,追求中华崛起的梦想成为他一生的追求。
他首先选择前往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但是在毕业后,他意识到自己还有许多知识需要学习。因此,叶企孙决定前往哈佛大学继续深造。
随后,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叶企孙与他的导师一起完成了对“普朗克常数”的准确测定和发表。这一成果在物理学界得到了广泛应用长达16年之久。
叶企孙的才华和勤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甚至引起了美国方面的注意。为了留住这位年轻有为的学子,美国方面主动提出了极为丰厚的条件,希望叶企孙能够留在美国发展。
然而,叶企孙早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下定了决心,他深深地明白,他要将自己学到的知识用于国家的发展,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因此,尽管美国方面开出了诱人的条件,叶企孙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国,怀揣着为国家服务的崇高信念。
而叶企孙意识到,一个人的成就和贡献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是依靠个体的努力,难以真正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
相比之下,通过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可以将知识和智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并为国家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基于这一观点,叶企孙开始了他自己的教育事业。叶企孙于1925年来到清华学堂,担任副教授职务。在他的努力下,清华大学的物理学学科逐渐发展壮大。
作为一位资深的物理学家,叶企孙致力于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他以身作则,精心准备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物理学教育。他的严谨治学态度和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备受学生赞赏。
他像待自己的亲生子女一样对待自己学生,为王淦昌购买车票,还送他去德国留学。王淦昌在德国学成归国后,成为了中国核武器的奠基人。
他不顾反对,邀请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到清华大学任教,并资助他前往剑桥大学深造。正是这样的支持和培养,华罗庚才成为了中国现代数学的奠基人。
他不顾众人质疑,毅然破格推荐只有19岁的李政道出国留学。正是这次推荐,李政道才有了后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机会。
同样的,彭桓武被誉为“氢弹之父”,钱三强是“原子弹之父”,钱学森是“导弹之父”,钱伟长则是“力学之父”......
这些在我国近代科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巨匠,都是叶企孙的爱徒。可以说,叶企孙为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影响力无法估量。他一生都致力于培养人才,共培养了79位院士。
因此,叶企孙老先生被誉为名副其实的“桃李满天下”。他的教育事业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为了教育,他始终孤身一人,没有娶妻。
然而,命运对叶企孙这位为国家奉献了青春的国士进行了捉弄。即使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个人却未能摆脱命运的束缚。
当叶企孙得知此事时,他深知熊大缜是一位忠诚于国家的人,根本不可能涉及特务活动。因此,叶企孙竭力为熊大缜进行辩护。
叶企孙的辩护让他自己也卷入了困境之中。他被关押在牢狱中,面对审讯时,他坚定地表示:“我是一名教授,一生只懂得如何教书育人。我绝对不会撒谎,更不会背叛祖国!”
面对审问者的愤怒,叶企孙坚持了自己的原则,这激怒了审问者。他们采取了非人道的手段,对叶企孙进行残酷的折磨。
随后,叶企孙陷入了疯狂之中。他的精神分裂和幻想症加重了,他变得如同一个可怜的老乞丐,完全失去了过去那位风度翩翩、学识渊博的叶企孙的形象。
最终,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叶企孙被无罪释放。然而,在他被释放时,没有人知道他的情况,因为他没有家人可以接他。
此时的叶企孙老先生神色已经恍惚了。然而,在偶尔清醒的时刻,他会尽量远离学校和学生,他害怕自己在精神不稳定时伤害到他们。
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因此,每当他清醒时,他会尽力远离学校,远离学生,以确保他们的安全。
最终,在1977年1月13日,叶企孙老教授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在他人生最后的时刻,叶老口中不断喃喃自语着:“回清华园……”
接下来的十年里,叶企孙的名字几乎消失了,没有人再提起他,仿佛历史的洪流已经把他的存在淹没。似乎他从未在这世上留下痕迹。
直到1987年,在吕正操将军的不懈努力下,叶企孙的冤案终于得到平反。然而,这时距离叶企孙离世已整整过去了10年。
1992年,一份由127名海内外学者联名呼吁的请愿书出现,他们要求清华大学为叶企孙树立一座铜像。然而,由于有反对,这个请求最终流产。
直到1995年,叶企孙的铜像才终于在清华大学树立起来,但是它只是被安放在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角落里。
叶企孙先生是一个永恒的英雄,他以自己在科学和教育领域的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让我们永远铭记叶企孙先生的名字,将他的事迹传承下去,在自己的工作中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