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看北京长城之“变”
从“秦时明月”到“九边重镇”,从渤海之滨到河西走廊,跨越千年、纵横万里的长城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岁月的变迁。而长城北京段作为全国保存最完好、价值最突出、工程最复杂、文化最丰富的段落,是中国长城最杰出的代表,不仅拥有中外闻名的八达岭长城,还有“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万里长城独秀”慕田峪长城等。近年来,北京市注重长城精神传承、加强长城文物保护、讲好长城故事,让古老的北京长城从崇山峻岭走进人们的美好生活,让人们在一关一隘、一城一堡和一砖一石间感受长城之“变”。
北京长城“一关一隘”见证“长城精神”的薪火相传。“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重要源泉正来自长城抗战,一字一句、一音一符都述说着不畏强敌、血战到底的抗战精神,激励着每一位中华儿女奋勇前进,凝聚起保家卫国的强大精神力量。距北京城120公里的密云区古北口,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京师锁钥”之称。1933年,古北口长城抗战,打响了华北地区抗击日寇的第一枪。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顽强奋战70多天,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勉励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在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中华儿女要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以无畏之我、奋斗之我书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答卷。
北京长城“一城一堡”印证“修我长城”的蔚然成风。在时间的冲刷和岁月的洗礼中,长城不断经历着残破至消逝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对长城的维修、保护与综合利用给予了高度重视。1984年,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习仲勋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题词,激发了长城的时代价值,推动长城保护上升到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开创了长城保护的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从北京近百项长城保护工程的启动,到全国首个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的成立;从第一个关于长城保护专项规章,到《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的相继出台。近年来,北京市充分运用现代技术,为长城保护员提供无人机设备、准确识别和分析长城病害的高精度三维模型、实现长城游览自由的长城全线实景三维数据库、明长城防御体系GIS数据库、长城环境振动灾害云监测技术库……促进北京长城保护由“被动的抢救性保护”向“主动的预防性保护”转变。在北京长城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修缮理念不断更新的同时,长城也从历史走进现实,从崇山峻岭走向人们的美好生活。
北京长城“一砖一石”诉说“长城故事”的历久弥新。近年来,北京积极推进长城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深入发掘长城文化资源,相继出版《长城踞北》《北京长城故事》等研究成果,创作《长城筑梦》《长城颂》等优秀文艺作品,举办北京长城文化节、八达岭长城高峰论坛、“好汉杯”八达岭长城文创大赛,开发“长城礼物”文创产品,讲好长城故事,传承长城文化,持续擦亮“长城金名片”,以鲜明的主题和时代视角,讲述最鲜活的长城故事,将长城文化创新活化为可看、可听、可参与的活态“精神食粮”。八达岭夜长城璀璨夺目,“茶马互市”雕塑、“不到长城非好汉”文化墙、“幸福树”等也成为游客打卡的热门点位……从以文塑旅到以旅彰文,北京市持续推进长城文化资源活化利用,让长城文化可观、可感、可用,让古老长城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北京市注重长城保护利用与文旅产业的联动发展,建设“长城人家”民宿集群,让乡村民宿成为长城文旅资源的承载活化之地,让长城建设真正惠及广大民众,推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太阳照,长城长,长城他雄风万古扬……”从北京长城“变长”、“变好”、“变靓”中,我们看到了长城精神在传承、修我长城在重视、长城故事在传唱。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续写新时代的北京长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