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诗曼三封“视后”对“中女”友好还得看TVB
获2023TVB颁奖礼“大湾区最喜爱TVB女主角”和“马来西亚最喜爱TVB女主角”,以及最有含金量的“最佳女主角”,
当林保怡亲手把“大湾区最喜爱TVB女主角”的奖颁到佘诗曼手上的时候,孙白杨和尔淳在这一刻迎来了属于他们的HE结局。
这也是佘诗曼第三次登上TVB“视后”宝座,她也是TVB首位三封“视后”的演员,超越了汪明荃、邓萃雯等前辈,成为最多次获得“视后”殊荣的演员。
之前分别是2006年的《凤凰四重奏》和2014年的《使徒行者》,差不多十年就要拿一次“视后”,彻底打破了女演员的所谓年龄枷锁。
佘诗曼在后台接受采访,激动地说这是她的人生高峰,“不知行什么运”。如果了解她的这一路,就会明白这句话——有多少幸运就有多少努力。
自从5岁那年遭遇父亲车祸离世,佘诗曼就长大了。自此,坚强又乐观的母亲成了她最亲密的朋友,也是她最好的榜样。
单身母亲抚养三个子女的辛苦可想而知,幸好佘诗曼非常懂事,从小便非常独立,还会主动担起姐姐的责任,给弟弟指导功课。
在香港,许多女演员入行时都会先去参加“香港小姐”,佘诗曼也不例外。佘诗曼拿下了当年的香港小姐季军,也顺理成章地开始演戏。
佘诗曼被选上在《雪山飞狐》中饰演苗若兰时还是新人,TVB也知道她没经验,所以在她演《雪山飞狐》之前,让她出演了一部现代戏《明天不一样》,搭档黄日华、陈法蓉,学习一下什么是拍戏。
那时佘诗曼才23岁,却要演人家老婆,她完全不知道怎么演。一场雨中戏,佘诗曼蹲在地上挖土,指甲满是泥,演了无数遍,脸上都是雨水和泪水。
她每天在家读报纸,练台词,看录像,不断琢磨动作、表情、台词。最初做演员的那两年,佘诗曼一天假期也没有,辗转各个剧组拍戏,一边演一边学,每年拍摄量多达100多集。
2000年,她主演电视剧《十月初五的月光》,已非当日吴下阿蒙,演技令观众刮目相看。那一年,这部剧成为TVB年度收视冠军,佘诗曼第一次入围“视后”。
她坦言自己是工作狂,“我总觉得每接到一份工作,都要做到我认为的最好。就像出来参加比赛那样,你当然是想赢,不然参加的意义是什么”。
还记得她在《延禧攻略》中的惊喜表演,娴妃尽管是配角,但她的表演成了剧中高光,演技被观众称赞:不需要烟熏妆就能完成黑化。
曾与她合作过的演员高海宁,称自己就算无片酬也愿意出演《三十而已》,就是因为受到了佘诗曼的鼓舞:“她曾跟我说,没有一个演员是配角,只要你演了这部剧,你就是这部剧的主角。”
当今年《新闻女王》中的文慧心一角再度走红,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文慧心本身就是为她量身定制的一个角色。
香港媒体人查小欣曾用四个字形容佘诗曼:风中劲草。这种始终不变的敬业和专业,或许就是她多年来始终葆有生命力的关键。
TVB万千星辉颁奖典礼自1997年创办以来,共产生了26届“视后”,其中汪明荃、佘诗曼、邓萃雯、胡定欣均是两夺“视后”,除了这样四个重合,就有22位“视后”。
郑裕玲在万千星辉颁奖典礼创办以来,仅在2000年主演了一部电视剧,就是与黄子华主演的《男亲女爱》。
关咏荷在凭借《苗翠花》中的精彩表演拿到了万千星辉颁奖典礼上的第一个视后,那时候叫“最佳剧中女主角演绎奖”。
TVB承载了几代人对香港的想象。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观、性别观、婚恋观,在无形中塑造着一代人。
“看TVB长大的女孩不会恋爱脑”“《金枝欲孽》的神级运镜”“TVB教你怎么做独立女性”,甚至是那几句嚼烂了的TVB台词,也被制作成高糊的表情包,在互联网反复还魂。
如今TVB再一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是因为一句恶毒的话——找个男人嫁了吧。而这句话盘活了“将死”的TVB。
《新闻女王》之所以能让“瘫痪”的TVB重新站起来,只因为做对了一步:重新唤起我们对香港职业女性的回忆。
她的每一次高光救场,是她日常做过的功课的全部积累,是过硬的业务能力给足的底气。当她失去利用价值的时候,也会沦为高层摆布的棋子。
对于从20世纪80年代叱咤荧屏的TVB女性角色而言,谈爱情过于幼稚了。文慧心就像一个凝聚了TVB女性群像的融合体,光是站在那里就不怒自威。
在互联网还不发达的时代,香港电影和TVB港剧是一个管窥发达世界的小洞口,折射的片段塑造了她们对未来女性的想象。
那时的香港女孩脸上洋溢着我们从未见识过的神采。一句“开工做事了”,她们便换好干练的职业装,成为法医、律师、警察、谈判专家,报上自己的公署单位,进入现场和男性一起工作。
香港文化不断为女孩们灌输着古朴而正确的价值观:比起婚姻,你应该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男人女人一样都可以很专业;你要勇敢,你要不停训练,你要做和飞虎队平起平坐的霸王花;当你成功之后,你要帮扶弱小,去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
如果说看香港电影和TVB剧集长大的女孩们是幸运的,似乎不只是对恋爱脑免疫,而是学习了港人对工作揾食的信仰,是不谄媚权贵,挺直了腰杆去做份工、赚份钱的“硬颈”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