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S新传论文带读:监视型社交与后敞视时代?有意思!!!
*如果你觉得自己读论文太过于盲目,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如果你也想要通过碎片化的时间来补充和拓展知识储备;如果你想要一份直接简单的论文带读指南…那么一定要关注秃头研究所的论文带读栏目!每天都有热门事件、热门考点、有趣选题,通过标注考点、知识点和可学习案例,帮助我们实现「无痛阅读」!
*推文内容同步小红书/息流更新,也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小红书账号鸭!来和秃头所在小红书见面吧!
本文从监视型社交存在三个关键的方面:权力、个体相互作用和对等出发,讨论这一视角中的一些紧张和复杂情况。基于以上三点,在社交媒体上,一种前所未有的监视文化正在出现。它的主要特点是,人们积极参与其中,试图对自己和他人的监视进行。
作者认为,“监视型社交”意味着主体在互动中收集彼此的信息,社交媒体的标准化与社交信息的数字化强化了此类实践,从而导致社交媒体用户的自我管理和指导。相较于传统监视的集中化、系统化、非对称化特征,监视型社交超越了福柯“权力的微观机制”下的胁迫与压制,而呈现出“流动监视”诱惑与服从的新景观,具备分散化、扁平化、对等性 等特征。
监视内化于主体的日常实践中,从而将我们从敞视监狱带往全视监狱,无法知道在任意时间内我们看到谁,谁在观看我们——这是一个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陌生人仔细检查的对象的世界。为此,我们需要一个更好的监视理论,来说明监视者的目光是如何由许多人实施的,又是如何在许多人身上实施的。
什么是后敞视时代?有什么特点?敞视监狱的强制性对社交媒体的影响与表现是什么?情境崩溃是什么?
正如齐格蒙·鲍曼(Zygmunt Bauman)所说,“ 一切都从强制转向诱惑和引诱” ,一个监视社会不再追逐它的受害者,而是找到它的志愿者。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如今,在一种别样的意义上,我们已经不可能过上一种“未经审视”的生活。当监视与自我监视日益内化于主体的日常实践中,我们将不得不对社交技术进行伦理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