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文脉颂中华·国潮少年派国粹摇身变国潮旧曲而今畅新声
“念白抑扬含顿挫,唱腔委婉透激昂。”扮相英俊的老生捋着胡子讲起了故事,灵巧动人的花旦舞姿韵味十足,扮着花脸的丑行出场便引发满堂笑声……生旦净丑都是角,唱念做打不言苦。京剧的声音穿越千年,一出非遗好戏正在新时代舞台上演。
京剧作为我国影响巨大的戏曲剧种,背后有着众多的艺术支撑。一场京剧离不开京剧脸谱、京胡、灯光道具等的辅助,将这其中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单独拿出来看,其内涵都是极其丰富、极具魅力的。这种丰富性也让我们意识到国粹的陨落将是中华文化的巨大损失,京剧的传承迫在眉睫。
国粹流传千年,“传承”不能靠“速成”,京剧传承人要的就是一个“练”字——京剧演员在舞台上的亮相仅有一时,功夫却要下在台下的日夜勤练中。如今我们谈起非遗,都离不开创新,但对于以京剧为代表的剧目非遗来说,“守正”始终是“创新”的精神内核,守住这门艺术的初心,守好国粹的标准,方能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京剧诞生于历史的舞台,也应适应当下的传播环境。如今人们的文化生活形式越来越丰富,除了京剧迷可能很少有人会选择在茶余饭后聊起京剧,更不用说专门去看一场京剧演出了,这是京剧发展遇到的现实困境。但值得欣喜的是,有人在为京剧的传承注入“源源活水”。2019年“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上海市京剧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珮瑜开办“京剧其实很好玩”线上课程,让更多人感受到京剧这门艺术的乐趣所在;“90后”京剧传承人果小菁借助抖音平台向人们展示京剧演员幕后的日常,为原本束之高阁的京剧艺术“祛魅”。这种创新式的传播引领年轻一代走进非遗,体悟京剧魅力,推动了京剧艺术的活态传承。
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是青少年最好的美育养料,了解国粹是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一课。如今,京剧不仅走进校园融入日常教育,为青少年唱响国粹之声,还搭上了数字传播技术的快车,使广大新时代青少年能够以新的视角感受京剧的独特魅力,在生活中厚植中华文化之根。
京剧是一种符号,一部部经典剧目标记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京剧是一种元素,一张张精美脸谱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审美旨趣;京剧更是一种象征,一声声嘹亮念白讲述着令人骄傲的中国故事。如果说亲身学习京剧的唱念做打太难,那么多多了解我国的非遗文化,力所能及地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点事情,也是身为中国人的心意和担当。
2023年7月9日,在广西桂林市临桂区四塘镇界牌村,农民正抢抓农时进行晚稻插秧。宛如镜面的稻田与错落有致的民居,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夏日田园画卷。
7月6日,三门峡水利枢纽开启黄河2023年汛前调水调沙,助力冲刷小浪底水库库尾,为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提供后续动力。
临近七一,位于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的青岛中德生态园小学开展童心向党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小学生们亲身感受时代的伟大变迁。
2023年6月26日,重庆市梁平区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绿树碧水与蓝天、白云、城市、田园相融成景,如同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3年6月25日,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的白云山水库,因水生态环境改善,形成了天蓝、岸绿、水清、景美的生态环境。
2023年6月22日,在新疆博湖县博斯腾湖大河口景区,精彩的水上飞人表演吸引各地游客驻足观看。精彩的表演给各地游客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跳体验。
连江县全面推进海洋牧场健康发展,促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行科技兴海,以养兴渔,有力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端午佳节即将来临之际,新疆伊犁边境管理支队三道河边境派出所民警来到了辖区少数民族群众家中开展粽叶飘香迎端午民族团结一家亲警民共庆端午活动,共同体验民俗传统文化,喜迎端午佳节。
2023第十七届中国·青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贵德站)开幕式在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举办。
2023年6月8日,笔者走进贵州省铜仁市万仁新能源汽车厂,据徐大涌副总经理介绍:万仁汽车项目作为万山产业转型升级的“龙头”企业,自2016年落地以来,不断创新工艺,加大科技投入,有力推动了万山工业产业向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为主导的新型产业转变。
2023年5月31日,中国图片大赛典藏馆和国史影像基地落成暨中国图片大赛房山赛区颁奖仪式在北京市房山区国史影像基地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