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卡农谱子可以这样理解吗?
1976年1月,周总理病逝后,国务院总理职务空缺。在毛主席的提议下,经过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华国锋担任国务院代总理。同年4月,经毛主席提议,中央政治局通过,华国锋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自此,华国锋成为“二号人物”,毛主席亲自选定的接班人。
时间来到1976年9月8日晚,已经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华国锋非常忙碌,在人民大会堂亲自接见外宾,双方就许多问题达成了共识,宴会上一片祥和,中外领导人欢聚一堂。
就在这时,秘书焦急的跑到华国锋的跟前,请他去接个电话。华国锋接到电话后,不等宴会结束,向外宾表示歉意后,匆忙赶到毛主席的住处中南海。华国锋一路小跑走进毛主席的卧室后,发现毛主席已经停止了呼吸,时间定格在9月9日零点10分,新中国伟大领袖毛主席病逝了,享年83岁。
毛主席病逝后,华国锋明白自己身上的重担,暂时不是伤心的时候,他需要主持善后工作。华国锋立即主持召开了大会,就毛主席病逝后,眼前就有3个棘手的问题,急需解决。
就以上三个问题,大会人员经过激烈的讨论后,有了统一的看法和意见。关于毛主席的后事,是否允许外国代表团前来吊唁,大会一致决定,认为毛主席的后事按照相应的规模、流程办理,并且要保护好毛主席的遗体,让全国各界人士,包括外国使节吊唁、瞻仰。
在华国锋、汪东兴等人的安排下,保护毛主席遗体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以徐静为首的医疗团队,由他们一起商议,制定出一套可行的方案。
华国锋非常重视保护毛主席遗体的这项任务,耐心嘱咐徐静:长期保护毛主席遗体,这是一项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你们的功劳。
9月11日,华国锋等人护送毛主席的遗体,从中南海到人民大会堂,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得知毛主席病逝,全国人民陷入无比的悲痛之中,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北京首都市民中,有三十万人先后前来吊唁,瞻仰毛主席的遗容。
追悼大会结束后,党中央一致决定保留毛主席遗体后,需要展开相应的工作安排,其中,纪念堂的选址和建设,成为一个难题。
起初,按照设计师们的想法,纪念堂应该像北大斯诺墓一样,在风景秀丽之地,为毛主席竖立一块洁白的石碑,朴素而又肃穆。这个想法刚提出,就遭到了否决,因为毛主席的遗体不应该埋在地下,必须像活人一样,住在房子里,还需要在人民中间,方便老百姓瞻仰。
在华国锋的提议和拍板下,要为毛主席建纪念堂,选址倒成了一个非常难的问题。有人提议建在午门前的空地里,甚至还有人建议就建在天安门上,华国锋并不满意,一一否决了。
商议来商议去,毛主席纪念堂的选址终于被确定,建在北京两条中轴线的交叉点上,这符合两大政治条件,位于市中心和具备建纪念堂的条件。
当纪念馆模型摆在桌面上的时候,华国锋前来视察,看了看后,用软软的山西口音称赞道:这个好啊!在华国锋的首肯下,毛主席纪念堂的修建工作,正式提上了日程。于是,就有了如今我们看到这座占地5.74公顷的毛主席纪念堂,毛主席本人静静地躺在水晶棺内,享受着千千万万的人瞻仰。
毛主席纪念堂建成后,每年的9月9日,不论刮风下雨,工作人员都会早早看到一辆黑色的轿车悄悄驶来,华国锋带着家人看望毛主席了。
每年毛主席的诞辰和忌日,华国锋会前往毛主席纪念堂,那是多年养成的一个习惯。华国锋能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毛主席对他的提携和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对华国锋来讲,毛主席是他此生中最重要的人了,二人有着深厚的情谊。
毛主席纪念堂建成后,华国锋亲笔题写了“毛主席纪念堂”金字匾额,至今高高悬挂在纪念堂的风雨檐下。
毛主席病逝后,华国锋主持了善后工作,做得非常出色,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一致拥戴。作为毛主席的接班人,华国锋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也没有辜负祖国人民对他的期望,他是一位出色的领导人,我们永远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