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单交易是什么意思怎么解读?
这部电影改编自彭见明小说《那山那人那狗》,由霍建起执导,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反映邮政题材的电影故事片之一。
影片采用顺序的方式,从父亲退休儿子接班乡邮递员工作,父子共同走那一段父亲走了大半辈子的邮路开片,中间插入叙述父亲年轻时的故事。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在二十多年前举办的1999年北京世界集邮展览上,组委会特别安排这部影片放映。但是当时在国内,并没有有院线愿意进行采购,只有被誉为“六公主”的电影频道进行购买。
然而,这部剧却被日本以八万美元买进卖出了八亿票房,帮日本赚到了800万美元的收益。甚至这部剧的同名书目《那山那人那狗》发行后也在日本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小编本人就很喜欢看这种反应中国现实的剧目,譬如反应农村三大改造时期的剧目《老农民》;反应宁夏地区脱贫攻坚的《山海情》;反应湖南山区脱贫历程的《江山如此多娇》等等。
这些都是在反应时代的变迁中农民生活的变化,也都是切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很多导演可能会觉得这些票房不好之类的,其实不然。因为切实经历过这些的“老百姓”对这些东西是更有亲切感的。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部影片在国际市场的反响会远远好于国内,但是这片子真的值得一看。且不说子承父业送邮件的现实写照有多强的渲染力。单单是这部电影提到爱情的方式,就值得国内很多影片学习。
提及爱情,这部电影并没有刻意叙述并大肆渲染,但是在父母亲来回的交错回忆之中,表达了母亲对父亲真挚的爱,这一辈子父亲在乡邮路上奔波,母亲在村口默默等待。
父亲心底里默默心疼母亲,把儿子留在身边陪伴孤独一辈子,等待一辈子的母亲;母亲在儿子出生的一封信里证实她对父亲的爱……
此外,关于爱情片中还提到了侗族姑娘和儿子的爱情。他们两对人之间似乎没有什么海誓山盟,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可依然让观众心中满是感动,真正的爱情似乎就是那么平淡,像白水一般,可谁也离不开。
反观现在国内电影的爱情诠释方式,大都是直白通俗,毫无隐晦的感觉和朦胧的意境,可谓是为了赚钱而拍片。
到了一个村落,儿子以为父亲一定是会被村民夹道欢迎的,可是一切都是那么平常而自然。直到大家反应过来这是父亲最后一次送信了。
离开时,村民堵在村委会门口,一个个脸上都挂着淳朴的微笑。像是在送别即将退休的父亲,又像是在迎接新上任的自己……
过溪流时,儿子不想父亲像以前一样辛苦,先带着邮包淌过河,然后背父亲过河。心里被深深震撼的他说“您还没一个邮包重呢”,殊不知那时的父亲早已在趴在儿子背上泪流满面……
这一幕中“人们都说儿子能背起父亲了,这儿子就长成了”的内心独白让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此时的儿子,已经成长了很多了。
终于行至最后一个村落,半途中二人在风雨桥歇脚。儿子正在整理邮件,邮件一时随风而起。父亲像是丢了魂儿一样的追捡信件,连一直随着奔走的“老二”也一跃而起,只为刁回父亲视若珍宝的“山里人”的信件。
那一幕,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第二个值得称赞的地方——细节刻画到位。
虽然在这一点上国内电影做得也还不错,但是个人总觉得那些细节有点过于的巧合,不能让人信服。甚至于有时看到深处我会忍不住“吐槽”,怎么可能就这么巧……
齐白石先生画虾厉害,因为他把细节刻画到了极致;郑燮以画竹闻名,亦是因为他把竹子的动态和静态都理解的丝丝入扣;作家大多有一两部自己着名的小说作为成名作,恰是因为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是最体现作者功力的……
一开始走上这条路,儿子还充满了好奇和疑惑。于是旁白叙述到:“我爸非要跟我走一趟,我也拦不住,可有他跟着,挺别扭挺不习惯的”。此时,儿子还不懂得这条路意味着什么,也不明白父亲到底有什么不放心的。
二人的关系就如同电影里回忆的一样,聚少离多是“生疏”的(童年时期父亲的长期缺席让儿子对父亲一方面既渴望亲近,一方面又不自主地陌生疏远)。
在进入第二个村落后,父亲抄小道带去了一个装有十块钱和一张白纸的信封给五阿婆,还给五阿婆念那封空白的“信”。念罢,二人再次上路。
一番交流下,儿子似乎渐渐明白了父亲工作的意义——尽一己之力,带给“山里人”外界信息,即便有时那信息可能是出于“善意的谎言”的对他们的保护。此时,儿子和父亲的距离拉近了许多。
在过溪时,儿子背着还没邮包重的父亲,一下子明白了父亲的孤独和不容易。儿子第一次叫“爸”,父子二人间的距离消除。
到了最后一个村落时 读函授的转娃准时等在坡上,父亲告诉他以后是儿子登山了,不要再等了。转娃说:你为我们滚下山一次了,不能让你儿子再为我们滚下山一次了。儿子这时才真切地体会到父亲这一辈子默默无闻,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此时,儿子心里明白了父亲的不容易,开始深刻地理解父亲。也终于明白了父亲跟着自己走这最后一趟邮路,是在和大半辈子的责任告别,也是在和自己熟知地“住在山里,像脚穿在鞋里一样,舒服。”的山里人做最后的告别。
即使是自己放不下这群“山里人”安排了自己儿子来接班,也要安心地完成这最后一次邮递员的交接工作……
在山上的最后一晚,儿子向父亲交待了很多细小的家里的事情,生怕父亲因为常年在外,干不转家里的活儿,处理不好家里的人际关系。
就这样,两个各怀心事的人在沟通和了解下得到了最终的化解:在父亲的经验的传授和教诲下,儿子慢慢体会到了父亲的孤独、坚持和不容易,而父亲也在儿子的谅解中慢慢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父亲的骄傲。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逻辑顺序,按照时间顺序和游览顺序,穿插一个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通过细节刻画,推动剧情发展。一步步地把全片串联起来。
一切的一切都犹如白水一般,真实而自然地通过父子间的对话,将“邮路”背后的“邮政精神”(“创新、协同、诚信、担当”)传递了出来。
明白邮政被用于送各种重要文件的真相;明白剧中的那句“邮路就是邮路,像你这么整天想着投机取巧,还跑什么邮路”背后的的社会责任——遍布中国每一个村落,让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收到快递,可以发出快递……
这样的富有深刻内涵和现实依托的作品才是现在中国电影市场稀缺的资源,然而就是这样优秀的对现在电影事业发展都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却在国内落得了这样令人唏嘘的一个“下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