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地方资讯门户第一网!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中国建造师网-江苏二级建造师、报考条件、学历要求、报考资格、报名时间、注册、培训-中国建造师信息网

热门关键词: 

  2018年10月2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华全国总工会正在召开第十七届代表大会,大会选出了主席和副主席,在15名副主席名单中,有一个人特别引人注目,此人是一位一线岁。

  一位一线工人,为何能登上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的位子?他必定有过人之处,是的,他被称为国宝级的技术工人,还被称为大国工匠,在他工作的领域,他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第一,在世界上,他也是No.1。

  高凤林1962年出生在河北东光一个普通的家庭里。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那一年高凤林刚上小学二年级,当时他从父母的口中知道了这件事。好奇的高凤林问父母卫星是如何发射到天空的,但是父母其实也不清楚,这个问号从此留在了他的心中,他决心好好学学,长大了一定要弄清卫星升天的秘密。

  从此高凤林刻苦学习,成绩在班级和学校都遥遥领先。高中毕业以后,他听说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211厂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干的都是跟航天有关的工作,于是他投考了这家技校。

  但是到了学校,他发现自己被分配在焊接专业,他的心凉了半截。他认为,焊接是普通的技工专业,跟他想象的航天工业差得太远了,他甚至产生了梦想破灭的失望情绪。

  但是真正接触到这个专业以后,他才改变了自己的认识,特别是在一次实习的时候,他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就更加坚定了信心。

  实习的时候,他和同学们被带到了一个工厂的车间,指导他们实习的是陈继风。陈继风是我国第一代氩弧焊工。陈师傅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氩弧焊,告诉同学们,氩弧焊使用的重要材料是氩气,而氩气价格非常昂贵,一万元钱才能买到一瓶,而且还要从德国进口,用的是当时我国宝贵的外汇。因此我国培养出的氩弧焊工都被称为金手银手。陈师傅还说,氩弧焊被运用到航空和许多重要的工业之中。

  这次实习,实际上是一次生动的教育,让高凤林对自己所学的技术有了新的认识,他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之重大,也知道自己所学的技术离自己的航天理想也非常之近。

  高凤林开始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并苦练基本功。198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被分配到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211厂14车间。

  刚参加工作,高凤林就刻苦训练自己的技能。刚当工人的时候,他常常是一边吃饭,一边练习送丝的动作,为了练习手的稳定性,他就在端缸子喝水的时候盛上满满的水,甚至在休息的时候他还要举起铁块练习耐力。

  靠着他的不懈努力,高凤林从高级技师提升为特级技师,又从中国十大能工巧匠成为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他终于成长为大国工匠,成长为弧焊领域里的中国第一,实际上也是世界第一。

  高凤林焊接的不是一般的产品,而是火箭发动机,火箭发动机被称为火箭的心脏,其价值动辄百万,关键是其对技术的要求十分苛刻。

  比如长江五号发动机的喷管,单单一个喷管上就有几百根只有几毫米的空心管线次的焊接动作,才能把这些管线焊接在一起,焊缝只有头发丝粗细,而所有焊缝连接起来能围绕一个标准足球场整整两周。

  高凤林的焊接难度之大从下面的数据里就可以看出,高凤林工作时一个焊点的宽度只有0.16毫米,相当于两根头发丝的直径;他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焊接,时间误差不能超过0.1秒,而人眨眼的时间只有0.2秒,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误差,就可能把要焊接的管线焊破或者焊漏。而对火箭发动机的焊接是不能有丝毫差错的,更不要说焊破或者焊漏,一丝一毫的差错都可能造成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的爆炸,那后果自然是严重的。所以发动机的焊接要求把失误降低到零。

  焊接的难度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描述。焊接工在焊接的时候,自然是要呼吸的,但是如果呼吸太重,都可能造成焊缝不均匀,也就是说,高凤林在工作的时候,连呼吸都要进行严格控制。

  上世纪90年代,在研发我国主力火箭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设计的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的时候,需要对大喷管进行严格的焊接,而当时我国的技术还达不到应有的要求,这成了制约发动机研制的瓶颈。

  发动机大喷管延伸段的管壁非常薄,比一张白纸还要薄,焊接的时候,焊枪停留的时间不能停留0.1秒,如果停留时间达到0.1秒,就可能把管壁焊穿或者焊漏。这样整个大喷管必然报废,就会造成上百万的损失,这还是小事,关键是将影响整个火箭研制的进度。

  为了攻克这个技术难关,高凤林一个月都泡在车间里,经过一次次的摸索和实验,他终于攻克了这一难关,完成了对大喷管的焊接。

  焊接大喷管不仅对焊接者的技术是一种考验,而且对焊接者的毅力也是巨大的挑战,因为高凤林必须经常保持一个焊接姿势,而保持的时间常常达到一个小时,而他工作的时间又长,有时要工作到次日的凌晨三四点钟。这样高强度的劳动,让他下班以后往往感到腰部和手臂都是麻木的,他需要回家用毛巾热敷才能稍稍缓解,而他第二天又要连续重复这样的工作。

  但是焊接完成以后,用X光进行检测的时候,却发现焊接处出现了200多处裂纹,对火箭制造来说,不要说200多处,一处裂纹也是不允许的。专家们对此提出质疑。

  但是高凤林对自己的技术却十分自信,他说那些在X光下的裂纹,其实都是假裂纹,焊接的质量没有丝毫问题。

  为了印证高凤林的观点,专家对焊缝进行了剖切试验,在200倍的显微镜下,高凤林操作的焊缝严丝合缝,没有一丝的裂纹,充分证明了高凤林的说法是正确的。第一台大喷管因此宣告研制成功。

  差点被判死刑的大喷管因此起死回生,不仅挽回了巨额经济损失,最重要的是宣告了我国第一台大喷管的面世。高凤林因此为长三甲系列火箭的研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我国要建造一座亚洲最大的全箭振动试验塔,以满足国外对大容量、大吨位卫星发射的需求。在建造过程中,需要确保振动大梁的最佳性能,这就需要在焊接的时候必须在高温下持续操作。而要在高温下持续操作,操作者就要迫近几百摄氏度的高温并长时间保持姿势不变。

  高凤林在焊接的时候,双手几乎是放在高温的焊件上炙烤,但是他依然咬牙坚持操作。他的双手被炙烤得当即就鼓起了一片水泡,但他没有退缩。经过他的努力,振动大梁保质保量地完成了。

  2006年,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主持了一个反物质探测器项目,这个项目有16个国家参与其中,但是在研发过程中却遇到了技术难题,丁肇中请遍了国内外的顶尖技术专家,也没有解决这个难题。

  后来丁肇中知道高凤林是国内焊接领域里的国宝级人才,于是请高凤林参与这个项目。高凤林凭借丰富的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这个方案得到包括丁肇中在内的项目专家组的认可,高凤林因此被委任为美国宇航局特派专家,并对项目实施进行督导。

  高凤林在30多年的时间里,练就了一双“金手”,把手中的焊枪发挥到极致,他亲手焊接了140多台火箭发动机,我国升空的火箭有一半是经他的手焊接的。在这几十年的工作中,他共攻克了200多项技术难关,而他手下留下的焊缝连接起来长达12万多米。

  经高凤林焊接的航天器能够开列一个长长的名单,这里仅举他的几个代表作:北斗导航、嫦娥探月、载人航天和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发动机,都是他亲手焊接成功的,所以这些光辉的成就里,离不开高风林的辛苦劳动。顺便说一句,他的有些杰作是不能公开的,比如有些镇国宝器的发动机也是高凤林焊接的。

  而随着高凤林被更多的人所熟知,有人就用优越的条件想挖走他,其中就有人许给高凤林两套北京的住房,但高凤林却不为所动,他说:“我们制造的火箭把卫星送上天空,收获的是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是用金钱买不到的。”

  高凤林虽然成为一个领域里的No.1,但是长期以来他都是低调行事的,他一直都在幕后默默奉献。但是随着他技术日益精湛,随着媒体的日益发达,他这颗夜明珠的光辉再也无法掩盖。

  1999年“五一”期间,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把高凤林请到了荧屏前面,这是高凤林以一个技术精英的身份第一次走到公众面前,一时间,高凤林这样的技术工人也成了时代的明星。

  2015年“五一”节前夕,高凤林再次亮相中央电视台,这一次他出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这次亮相的缘起,是全国总工会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了《大国工匠》第一季的报道,高凤林在第一季就被报道,而且他还是第一位被报道的大国工匠。

  2017年11月17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高凤林西装革履站在一队人的最前排,人们可能会奇怪,高凤林面对镜头一直是身着工装,今天怎么穿着这么正规?

  原来,他今天是作为全国道德模范接受中央领导的接见。当中央领导缓缓向他走过来并向他伸出手的时候,高凤林握住了中央领导的手,对中央领导说:“昨天是火航院建院60周年,希望您能前去视察。”

  2018年10月,还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这里正在举行全国总工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高凤林当选总工会副主席,他作为一名一线技术工人,进入了全总的领导核心,他心里非常清楚,他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千百万技术工人。

  2019年3月1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这次评出的十大大国工匠,高凤林排在第一名。

  在颁奖台上,中国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龙乐豪院士为高凤林颁奖,龙院士说,我国长征系列火箭之所以取得一个又一个的骄人的成就,乃是以高凤林为代表的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勇于攀登,艰苦奋斗,共同劳动的结果。

  高凤林就是这样认准了一行,刻苦专研,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他从一个普通的技术工人走到了大国工匠的巅峰,成为技术工人的杰出代表。

  高凤林不仅技术上堪为模范,在道德修养上,也是技术工人的楷模,他不为名不为利,只知道默默奉献。在金钱和诱惑面前他不为所动,表现出新一代技术工人的高尚品格。党和人民对高凤林的杰出成就和高尚品德也寄予了极高的评价,他收获的一个个名誉可谓实至名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