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创新网友关心什么?
放在现实中,它表现为街头与旅游景点的夜市永远人满为患,哪怕啥也不买,也要挤上前去瞅瞅看在卖啥。
放在互联网上,它则表现为每过一段时间就要爆火一种小摊,从糯米饭团馋到煎饼果子,从关东煮馋到脆皮淀粉肠。
你永远不知道站在小推车后面的摆摊人当中,藏了多少刚刚辞职的会计、建筑师、文员、地产经理等等。
在这片天地里头,建筑、编导、文员、护士、会计……数不清的年轻人出于各种原因,离开了原本在社会认知中相对体面的行业。
只有一些微小的细节,还残留着原本职业的影子,比如护士小姐姐卖的脆皮烤肠,竹签扎进淀粉肠的位置非常准、一看就是正中心。
而会计出身的车轮饼摊主,在同行还在朴素地用笔记本算账时,自己已经熟练地打开了Excel记录本期发生额与期末余额。
《孙子兵法》一时半会是背不熟了,但脑子里的《建筑构造设计基础》《平面构成》《建筑概论》可能这辈子也忘不掉。
不少会计人刷完帖子后蠢蠢欲动,尽管目前辞职是辞不了的,但脑内已经想好了如果日后要摆摊开店,名字一定就叫“XX煎饼事务所”。
或许是建筑圈“提桶跑路”的传说太多,甚至有账号专门研究建筑圈转行故事,其中不乏摆摊的兄弟姐妹。
摆摊帖俨然成为了最适合职场吐槽的安全地,在这没有薪资攀比、没有职业歧视,只有万众一心、对本职工作的厌倦。
毕竟各行业“辞职后还能干什么”的讨论下,总会有人产生“不如回家卖炸串、卖包子、开小卖部”的美好畅想。
抖音上有个小超市博主@筷便利大刘,经常和县城小商店店主直播连麦,和小店主们讨论如何选址与摆货。
相比于过往、单纯止于理论层面的口嗨吐槽,这些真的辞职后去摆摊了的博主,无疑是把大家的畅想落地了、赋予实践。
更多时候,普通摆摊人的生意并不取决于手艺,而是取决于摆摊地点、天气、季节、特殊活动等等自己不可控的外部因素。
这么一算,之前自己坐办公室加班到深夜、全天工作近乎十四十五小时,几千月薪再刨除五险一金后,平均下来的时薪还不如摆摊。
而当一个人开始跳出刻板印象,认真地对比白领工作与摆摊工作的收入优劣、自由度优劣、工作强度优劣。
因此他才会逆社会时钟而行,当所有人默认稳定最好、体面最好的时候,认真思考要去选择摆摊这样一份不稳定的工作。
看到同行摆摊卖鸡蛋汉堡后,不少会计发帖称自己正打算辞职、或已经辞职,开玩笑说要加入鸡蛋汉堡协会。
工作太过劳累、上升空间太小、多年来薪资涨幅不明显,而低气压的工作环境潜移默化地让自己对生活丧失期待。
称自己上班时“人模狗样”、一身正装,下班后却空虚麻木,多年未涨的工资也令自己“薪尽自然凉”。
“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从本科开始我们就这么累,后来才意识到,建筑设计的成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东西。”
但同时备受压力摧残的打工人们,总会在某一刻产生宁愿放弃稳定工资,也要逃离耗尽心神、看不到未来的工作的想法。
在那个属于自己的小摊子上,不会再有领导挑刺、客户质疑,不会再有35岁危机、早八晚十二点的诅咒。
在城里头的人想出来,思维上已经把自己的职业城楼炮轰了一通,只是行动上受限于生活,还不敢随意闯出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