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圣诞节几月几号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安永此前发布了《中国内地和香港首次公开募股(IPO)市场调研》报告,总结2022年全球及大中华区IPO活动,并展望2023年市场前景。该报告指出,2022年全球IPO活动明显放缓,多重负面因素影响全球股市震荡下行。共有1333家企业在全球上市,筹资1795亿美元。与2021年同期相比,IPO数量和筹资额分别下降45%和61%。
报告显示,中国内地和香港仍是全球IPO活动的重要地区,IPO数量和筹资额分别占全球的37%和56%。A股市场一枝独秀,全球IPO数量和筹资额前两位均为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全球前十大IPO企业有四家为中国企业,行业分别来自通信、石油和天然气、零售与消费品及材料。
报告称,2022年A股市场预计共416家公司首发上市,筹资5849亿元人民币,IPO数量同比下降15%,但筹资额同比增长9%,筹资额连续两年创年度历史纪录。2022年新冠疫情及当时经济环境下,IPO审核速度加快,为优质企业提供资金以支持其持续发展,两支大型IPO的A股回归也推高了筹资额。
2022年科创板全年筹资额超过主板,占比超过40%,名列筹资额首位;创业板列IPO数量第一。专精特新企业占上市新股总数比例上升,占比为历年最高,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这仍将是未来几年的一大趋势。在上市新股中,专精特新企业超过百家,而科创板上市的专精特新企业最多,占当年全部专精特新新股的38%。
据介绍,2022年十大A股IPO共筹资1466亿元人民币,占全年筹资总额的25%,同比增加5%。前十大IPO中有7家来自科创板,筹资额占前十大IPO的39%。两家回归A股的IPO位列前两名,筹资额占前十大IPO的57%。
安永北京主管合伙人杨淑娟分析认为,IPO行业结构发生变化,科技、传媒和通信行业IPO占比逐年增加。由于发展“硬科技”企业已成国家重大战略,迭加科创板、北交所服务创新企业的定位,科技、传媒和通信行业以及生物科技与健康行业近年来占比呈现上升趋势,拥有核心技术的工业企业也名列前茅。各大交易所“拥抱”科技企业
“2022年下半年IPO活动有所回暖,IPO数量和筹资额分别占全年的74%和84%。共有9家中概股回归香港,其中4家以介绍方式上市,并未进行融资。”安永大中华区TMT行业审计服务合伙人、华北区高科技行业上市主管李康表示,虽然疫情对内地企业赴港上市造成短期负面影响,IPO数量占比略有下降,但从数量和筹资额占比看,内地企业仍主导香港IPO市场。
据介绍,为提升香港金融服务竞争力,香港交易所在2022年10月发布《特专科技公司新上市规则咨询文件》,建议设置新渠道以吸引更多特专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并征询公众意见。面对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和行业竞争格局,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各交易所均“拥抱”科技创新,通过设立单独板块、优化上市制度、丰富上市形式等方式,吸引新经济领域的科技创新企业上市发展。
安永大中华区上市服务主管合伙人何兆烽表示:“科技的进步需要沉淀和积累,硬科技行业更是一条漫长和环环相扣的生态链,需要整个产业链所有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各大交易所均青睐科技创新,同时也有各自侧重,为科创企业提供了可供选择的上市路径。”
目前,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目的地更加多元化。李康分析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目的地呈现多元化趋势,海外上市融资渠道不断拓宽。随着2022年“沪伦通”双向扩容,2022年中国企业发行GDR(全球存托凭证)筹资额和数量也在大幅上升。
杨淑娟认为,国家支持的高科技、先进制造业等符合国家战略行业的IPO审批速度仍将保持高速,且A股或迎来估值修复,预计2023年A股IPO保持常态化高位发行。此外,先进制造业或将成为2023年中国经济亮点之一,高科技投资增速有望保持在高位。随着专精特新企业成为上市新的驱动因素,北交所有望迎来一轮IPO热潮。
“尽管全球经济不确定性风险加大,海外股市动荡可能给香港股市带来冲击,但在通道中的准IPO企业数量维持高位,企业在香港发行和上市的意愿依旧强烈。”何兆烽表示,香港联交所拟调整上市规则以方便“硬科技”企业上市,这也更加利好科技企业2023年的IPO活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