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博雅汉库克后续报道是什么?
临近新春,甘肃省两当县县城一串串红灯笼整齐地挂在道路两旁,与大街上车水马龙的景象交相辉映,小城已填满浓浓的年味。与春运路上繁忙的脚步相比,两当县秦南有机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秦南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却是另一番忙碌景象,一批批天然蜂蜜正在加急生产。
“近几年,我们的天然土蜂蜜走出了大山,走向全国,甚至是港澳及国际市场,蜂蜜销路越来越广,农户们养殖致富的信心更强!”秦南公司负责人蒋宇仁说。
车间里蜂蜜的甜味芬芳扑鼻,晶莹剔透的蜂蜜在流水线上被加工成罐装蜂蜜、蜂蜜发酵酒、蜂王浆、菊花蜂蜜茶、成熟蜜等多种产品,计划将来还会推出蜂蜜饮料、蜂蜜醋等新品。在这片被秦岭环抱的土地上,中华蜂养殖已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甜蜜事业”,而这一切,离不开中国太平保险集团二十多年来帮扶。
两当县,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这里山川秀美,植被丰富,为中华蜂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然而,在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产业引导和资金支持,这里的蜂蜜产业一直处于“小打小闹”的状态,难以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的效应。
2002年,中国太平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两当县作为定点帮扶对象。20多年来,中国太平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创新探索产业帮扶的新模式、新路径,通过投入资金、引入技术、拓展市场等一系列措施,使中蜂养殖成了当地富民兴村的特色产业。截至2024年12月,两当县培育稳固养蜂户2500多户,蜂群数量达到8.6万箱,年产蜂蜜约86万公斤,年产值3400万元以上。
走进两当县的中华蜂养殖基地,智慧蜂箱整齐排列,蜂箱上安装了智能监控设备,可以实时监测蜜蜂的生长环境和采蜜情况。这些高科技设备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也降低了养殖成本,让蜂农们尝到了科技带来的甜头。“以前我们都是靠传统的方式养殖蜜蜂,产量低,还不稳定。现在有了中国太平的帮助,我们引入了这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蜂蜜的产量和质量都大大提高了。”养殖基地的技术员张保全高兴地说。“现在只要在手机上就能查看到几十公里外蜂箱的状态,了解蜜蜂出勤的次数和蜂箱重量,还可以通过远程指导蜂农养殖。”
蜂农王世军感慨地说:“以前养蜂全靠力气和经验,每天都要不停翻看蜂箱,查看蜂群数量,蜂房温度、水分,就算是微小变化,都会影响蜂蜜的产量。现在有了这些智能设备,养蜂变得轻松高效了。”
除了硬件设施的投入,中国太平还注重提升两当蜂蜜的品牌影响力。他们与国家级科研机构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合作,开展两当中华蜂蜜的特征鉴定和标准研究,为提升产品品质、创建两当蜂蜜品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太平人寿北京分公司深入两当实地调研,为当地中华蜜产业拍摄制作公益宣传片。宣传片中的小男孩小叮当,自豪地向伙伴们讲述着他的“蜜蜂大军”,那份纯真与喜悦,正是中国太平帮扶工作的生动写照。同时,中国太平还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加强消费帮扶,带动集团内外、合作单位、广大客户共同帮助提升两当蜂蜜的销量和知名度。袁顺林是当地的养蜂大户,他感慨地说:“以前我们的蜂蜜只能在家门口卖,现在有了太平的帮助,我们的蜂蜜不仅走进了大城市,还卖到了港澳,真是甜到了心里。”
在中国太平的帮扶下,两当的蜂蜜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今,两当蜂蜜已经成为当地近万名村民稳定增收的“甜蜜事业”。许多原本贫困的家庭通过养殖中华蜂实现了脱贫致富,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提升。
在帮扶过程中,中国太平还充分发挥了主业优势,为蜜蜂养殖户提供了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并引导企业购买食品责任险、企财险等保险产品,为蜂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风险保障。有了保险的保障托底,蜂农们更加安心地投入到养殖事业中,甜蜜的事业也因此更加持久。
在两当,我们看到的是一份份甜蜜的收获,感受到的是中国太平与两当人民共同奋斗、共同成长的深厚情谊。这份情谊如同两当山间的清泉,甘甜而绵长,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也激励着我们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前行,共同书写更加美好的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