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地方资讯门户第一网!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中国建造师网-江苏二级建造师、报考条件、学历要求、报考资格、报名时间、注册、培训-中国建造师信息网

热门关键词: 

  每年的春节,举儋州市和庆镇六罗村全村之力筹办的“村晚”是一道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这台晚会承载着六罗村人对春节的重视,对文化传统的守望传承,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

  六罗村“村晚”至今已走进第39个年头, 村民邓重英不仅是“村晚”的表演者,还是这台“村晚”的策划人兼导演。从2010年至今,他已有十三次的导演经历。从平凡村民到舞台演员,既是“村晚”的主创人员也是幕后工作者,他所参与的“村晚”,演绎的是百姓生活,传递的是淳朴快乐。晚会上的一阵阵笑声、一张张笑脸,传递的简单幸福,是他对家乡、村民的认同及归属。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邓重英始终信守承诺,让承载着村民们期待和梦想的“村晚”如期举行。如今,他也因这份坚持,被海南省委文明办获评海南2024年第二季度“海南好人”暨“中国好人榜”海南省候选人。

  每年春节,全家人围在一起看春晚成了必不可少的节目。1985年,六罗村的村民买来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通过这台电视机,村民们见识了央视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这道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在村民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我们村晚的想法是来自一个初中生,他的想法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并且坚持至今。”邓重英笑着说,当时有一位叫邓伟忠的村民在儋州市那大中学读初中,看到央视举办的春晚后,就回村找同龄人商议,也想在村里办个“村晚”。这个提议得到当时不少村里同龄人的支持。于是,大家自发捐款置办道具、服装,参与晚会的年轻人自行排练歌曲、舞蹈、小品。就这样,在1986年,第一届“村晚”就在村里的一块空地上举行了,大约只有十个节目,却吸引了很多的父老乡亲到场观看。

  可命运总是捉弄人,5岁的邓重英正是在这一年玩鞭炮时误伤了一只眼睛,导致左眼失明留下终身残疾。“看着哥哥姐姐们排练,我们这些小孩也跟在他们后面学,想上台表演节目的梦想种子在心里种下了。”邓重英说,身体的缺陷不能阻挡他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他努力学习各种技能,积极参与村里的各项活动。他也渐渐发现,文化活动是凝聚人心、传承精神的重要载体。于是,他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村里的文化活动贡献一份力量。

  如他所愿,1990年,刚上二年级的邓重英登上了“村晚”的舞台,演了一个肚子痛的病人。“第一次演出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虽然很紧张,但也是全情投入。”邓重英在整个节目里没有一句台词,但能上台表演,已是对他多年付出的肯定。

  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小品配角到简单的歌曲演唱,再到抱着吉他的自弹自唱,邓重英逐渐成为“村晚”的表演主角。“记得有一届村晚,我一个人就表演了7个节目。”邓重英说。

  除了表演的兴趣爱好,村民们参与“村晚”的热情也助推了邓重英多年坚持参与“村晚”的初心。“1996年,村里停了电,是村民们举着火把把村晚坚持办了下来。光是买录音机的电池,就跑了十几趟。”感受到村民的热情,邓重英告诉自己,就算再难,也要坚持参加“村晚”,将这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继续下去。

  2024年的“村晚”筹备时间同往年一样,仅有一个月左右。虽然时间依旧紧迫,但拥有多年执导经验的邓重英重点强调节目品质,既要有传统,又要有创新。“多年的延续,让村民格外重视这道春节盛宴。”六罗村“村晚”的“元老”王海明对于邓重英的号召力很有信心。每年春节前夕,邓重英便开始忙碌起来。从小时候主动邀村里同龄的小伙伴们搞节目,到大学毕业在外省工作后参与舞台节目的编排及舞台布置,邓重英用自己的行动传承着村内文化,也用自己的热情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1997年,为了能在村晚上表演的节目更加丰富,刚上初中的邓重英自学起了吉他。在只有音响没有灯光的篮球场空地上,他抱着心爱的吉他在舞台上陆陆续续弹唱当下流行的歌曲,给乡亲们更多的快乐,赢得了乡亲们的阵阵掌声。”对于邓重英的业务和能力,王海明赞不绝口。也是因为邓重英那难能可贵的执着,王海明决定将接力棒传到他手中。

  从2010年开始,“村晚”的筹办这一重担落到邓重英的肩上。他深知,春晚不仅是一场文艺演出,更是传承和弘扬村内文化的重要平台。因此,他总是精心设计节目内容,力求将村里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融入其中。 今年的“村晚”亮点众多,原创的客家歌曲展示六罗村风土民情,通俗歌曲唱出了六罗村勃勃生机。保留的传统节目走秀展示,让那些已经在角落长满铁锈、落满灰尘的农具再次焕发新光,大家忆苦思甜,不忘初心挽起袖子为幸福生活加油干。整台晚会极具乡村特色,散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而正是这浓浓的“土味”,留住了来拜年的亲戚朋友的乡愁。

  邓重英喜欢写歌,特别是用当地客家方言写歌,将六罗的文化融合进去。如今,他写了有鼓励年轻一代要勇敢追求爱情的《阿妹嫁给我》,有反映海南橡胶人生活的《刀人》,有反映乡村振兴新农村变化的《乡村大舞台》等歌曲。其中,《乡村大舞台》中的歌词“还有一条乡村路也披上了彩妆,把村和村连起来传递党的温暖”,是邓重英将生活中的进村路写进了歌曲中。正是这样说现实、贴民心的细节加入“村晚”舞台上,才使“村晚”永葆活力。

  从1986年开始,六罗村每年都坚持自办春节联欢晚会,到现在已经连续举办39届。 “明年六罗村村晚将迎来第四十个年头。”悠悠四十载,六罗村“村晚”也经历了四批主要组织者,邓重英便是第四批主要组织者之一。

  “第一届村晚是村民凑出200多元办成的。这也成了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谈起“村晚”最大的难题,除了节目统筹表演,经费是头等大事。第一届“村晚”,全村2元、5元、10元筹集资金,年轻人自发捐款置办道具、服装。2024年的“村晚”经费,同样是大家100元、300元、500元凑出来了。“这些钱主要是购买布置现场的道具,还有矿泉水等物料。”就连大舞台之前的茅草棚,也是村民共同建设。

  四十年风雨变换,“村晚”的舞台从石灰地到茅草棚,再到如今的乡村大舞台,舞台变迁演绎传承的是乡村振兴大戏。六罗村有常住人口约400人,参演“村晚”的约有四分之一,最小的有6岁,年纪大的将近70岁。可以说,六罗村“村晚”倾注了村民的全部。“如今村晚越办越好,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大家都积极参与进来。”村民邓巧英已经给“村晚”当了十多年的主持人。当她还在读大学时,上一代的主持人就带着她客串主持人。如今,邓巧英是儋州市一所学校的老师,每年“村晚”,她不仅主持节目,还帮助村民排练,参加节目表演。

  邓重英说,像残疾人邓亚庆,他在“村晚”上演唱了客家山歌、吹口琴,展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现在开了一家小卖部,日子过得有声有色。许多的年轻人通过“村晚”喜结良缘,还有许多村民都说,就是因为有了“村晚”,大家都像兄弟姐妹一样,也有村民因“村晚”吃上了“旅游饭”。

  如今,执导“村晚”多年的邓重英已经做好规划。六罗村“村晚”已经是乡村文化的一道文化符号。所以,一场“村晚”绝不只是表演几个节目,晚会的文化内涵也在逐步丰富。“今后六罗村的每一场村晚,我都致力于打破晚会思维,让它成为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展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画卷。”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