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龙新作《负负得正》:口碑两极性缩力争议背后的真实境况
在这个炎炎夏日,一部备受瞩目的电影《负负得正》却遭遇了堪称“暑期档最惨”的命运。尽管拥有内娱顶流朱一龙的倾情出演,配角阵容中不乏蒋奇明、陈明昊这样的实力派,更由名导宁浩担任监制,但其票房表现与口碑反响却犹如过山车般跌宕起伏。首日票房近4000万,似乎预示着一场票房盛宴即将上演,然而随后票房走势急转直下,四天累计仅达5600万,不禁让人对这部作品的前景捏一把汗。
网上的评价更是呈现出了鲜明的两极分化态势,一边是诸如“好有性缩力”、“老年杀马特的无病呻吟”、“浪费时间”等尖锐批评,另一边则是“这才是电影”、“非常电影的一部电影”的热烈赞赏。在粉黑交战的喧嚣声中,作品本身似乎成为了无辜的牺牲品。那么,《负负得正》究竟为何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它是否真的如部分评论所言,是一部弄巧成拙的作品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负负得正》在故事设定上的创新之处。与许多爱情片倾向于塑造“梦幻化”、“理想化”的角色不同,该片的男女主角设定显得尤为接地气。朱一龙饰演的黄振开,是一位典型的都市白领,生活轨迹固定而乏味,日复一日在公司与住所之间穿梭,看似规律有序实则内心空洞麻木。而邱天饰演的李小乐,则是一个“昼伏夜出”的自由职业者,职业身份多元且不稳定,始终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展现出“回避型依恋人格”的特质。尽管两人性格迥异,生活方式截然不同,但他们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现实问题——贫穷。这样的设定无疑拉近了与当下年轻人的距离,让观众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影片巧妙地利用“合租公寓”这一契机,将两位主角的生活紧密交织在一起。他们在相识之初,试图通过对方填补各自内心的空缺,实现“负负得正”的情感互补与治愈。然而,随着感情的深入,他们开始面临更为复杂的现实挑战:既渴望真挚的爱情,又害怕受伤;既希望建立稳定的情感依靠,又不愿放弃独立与自由。尤其是当婚恋话题浮出水面,经济压力、原生家庭问题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感,成为横亘在他们之间的巨大鸿沟。最终,李小乐选择逃避,黄振开则在寻找无果后回归家乡,直至三年后两人在海边意外重逢。影片并未采用时空穿越等复杂设定,而是以平实的笔触探讨了现代青年在择偶、婚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
然而,影片在叙事层面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导演温仕培在剧本创作与拍摄手法上,明显受到了王家卫风格的影响。大量的旁白与对白、脸部特写及虚幻镜头的运用,试图模仿王氏电影的诗意与哲思,却未能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反而显得冗长且无力。此外,黄振开与李小乐的人物塑造失衡,对李小乐的刻画过于薄弱,使得她在故事末尾仍显得模糊不清,观众难以对其产生深刻理解。
更为致命的是,导演试图通过一条“科幻”外星人线来丰富影片内涵,然而这条线索的处理却显得画蛇添足。外星人不仅具象化,还频繁介入黄振开的生活,甚至在影片中段出现了一场与外星人的“PK”戏码。这些不必要的剧情插入,打破了叙事的连贯性,破坏了影片原有的艺术氛围,令观众感到困惑和不适,极大地影响了观影体验。
综上所述,《负负得正》作为一部立足现实,深度剖析都市男女情感与现实困境的电影,其初衷无疑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导演在叙事表达上的过度创新与对现实主义题材的处理方式,无形中提高了观影门槛,与广大观众期待的轻松愉快的爱情爆米花电影形成了错位。这无疑解释了为何影片在口碑两极分化的同时,票房成绩始终难以提振。
《负负得正》就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当下华语电影市场中现实主义题材与商业诉求之间的矛盾与碰撞。它大胆挑战传统爱情片的叙事框架,尝试触碰当代青年的情感痛点,却又在形式创新与观众接纳度之间摇摆不定。这部影片或许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期待,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当下电影创作生态的窗口。对于那些愿意静下心来品味其内在韵味的观众而言,《负负得正》或许是一次别样的观影体验,而对于期待轻松消遣的大众来说,它可能确实显得有些“弄巧成拙”。无论如何,这部作品的存在提醒我们:在追求艺术创新与迎合市场需求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才是电影创作的永恒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