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虎情谊”历久弥坚他们与中国的奇妙缘分
交汇点讯 爱与和平的力量穿越时空。近日,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以下简称抗馆)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王波。王波此次专程从厦门来到南京凭吊抗日航空英烈。在航空烈士公墓刻有弗洛伊德·韦伯斯特(Floyd E. Webster)名字的纪念碑前,郑重地献上一捧花束,并鞠躬致敬。
那么王波与这位二战期间援华牺牲的美国“飞虎队”队员到底有什么渊源?这要从王波的一位美国朋友说起。这位同样叫弗洛伊德(Floyd Rudmin)的心理学教授是2007年王波在加拿大多伦多参加一个心理学学术会议时结识的,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六七年前,弗洛伊德·鲁德明跟王波提起,他跟中国有个很久远的渊源关系,他的舅舅当年是飞虎队的成员,在中国执行任务的时候牺牲了。多年过去,全家都非常怀念他,也希望能了解更多他在中国的事迹。
王波默默把这件事记在心里,经过多方查找,他在抗馆英烈碑上找到了“飞虎队”队员弗洛伊德的名字。前不久看到抗馆在网上公布中国籍抗日航空英烈名录并寻找英烈后人的消息后,王波第一时间与抗馆取得联系,并提供了烈士从军时的照片和一些珍贵史料。
根据美国军方的一份阵亡报告,弗洛伊德是14航空队341轰炸机大队22轰炸机中队参谋军士。1944年2月6日,在越南北部到广西南宁一线执行轰炸任务,返回途中撞山牺牲,同机的6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王波说,弗洛伊德是B-25轰炸机上的机枪手,这是飞机上最危险的岗位之一,生还率只有25%。
通过与烈士后人的沟通,王波找到了烈士入伍前更多的资料。他了解到,弗洛伊德大学还没毕业就加入空军。读大学时,他在大学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散文,文中寄托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还将流过自家农场的河流比喻成中国神话中的巨龙。“这不仅说明烈士是一位非常感性的人,还在冥冥中展示了他与中国的奇妙缘分。”王波说。
弗洛伊德不仅在写作上具有天赋,而且心灵手巧,擅长木工。他亲手为姐姐雕刻的国际象棋,为姐夫制作的书架以及挂在诊所门口的招牌,他们至今还在使用着。在将门牌交给姐夫后的第二天,弗洛伊德就登上了前往参加军事训练的巴士。这也是家人最后一次看到他。
“通过这些,我们看到了一位热爱生活与和平、眷恋故土、有血有肉的‘飞虎队’队员的形象。他穿越将近百年的历史,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王波说。
王波将抗馆发布抗日航空英烈名录并征集英烈史料,以及国内媒体关于弗洛伊德·韦伯斯特事迹的报道情况转发给弗洛伊德·鲁德明教授后。他非常感动,并委托王波表达真挚的谢意,“尽管不懂中文,但光看画面就很感动,他说十分感谢”。
王波表示,抗馆公布英烈名单,各界共同关注英烈事迹,帮助英烈寻亲,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80多年前,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发扬国际主义精神,跨越大洋,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战场上,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现在,大家同样怀着朴素的国际主义精神,互相帮助,互相尊重,让英烈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一代一代的人通过这种接续传承,让两国人民之间的情感连接更加紧密。”王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