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蒋方舟:一个不再年轻的少女作家一个没有作品的天才儿童
这是蒋方舟在《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中的一个章节,也被重点刻画于封面之上。这位顶着“天才少女”出道的作家,有过最辉煌的时代,当然也逐渐在时代之中渐渐被磨灭了棱角。好像人总是这样,年少时的意气风发,终究会被时代中逐渐被消磨,最终也只能毫无所望。
蒋方舟年仅7岁时便开始写作,可能这个时候大多数人还根本不知道写作是什么东西。而她在9岁之时便完成了《打开天窗》,并成功出版,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第一部大作。在其12岁时便开始了自己的媒体专栏,将自己所想传递给更多人。2008年时,其被清华大学降60分破格录取,成为了名牌大学的天之骄子。而其毕业之后,便成为了《新周刊》的副主编,一路走来的她,好像总是那样的顺利,相较于平常人的苦难与折磨,她过得太过舒服。
很多人说作家必然要经历沧桑,即使没有,也必然得阅历丰富。像早已闻名的作家余华、莫言、史铁生等人,他们都是在被生活无数次鞭挞之后才有所大作,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他们的人生经历,所以才会那样的动人与真实。但是对于现在一些自称“作家”的人,他们生活于聚光灯下,想象着伤痛,想象着可能的故事,以期用所谓优美文字感动更多人,这样的作品价值如何,还需仔细考量。
而今蒋方舟也已经三十岁了,也到了而立之年,当然她也不再是当年那个被众星捧月的天才少女,因为年少成名带给她的不仅仅是荣誉,还有着诸多压力。而且她的身边还常常有一个声音:“你一直没有作品,你泯然众人矣了。”
对于蒋方舟来说,”没有作品”也是让她最在意的,一个作家被人说没有作品,就好像一个演员被说没有代表作,这本身就是一种侮辱,而且这还是在一个天才少女的身上。
在其着作《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的最后一章《审判童年》,她说最初写是想要告别童年,因为她的童年对于她自己来说并不是那么想拥有。
她曾亲述:“人生要告别太多东西了,起码可以告别天才儿童的身份吧。另外,前两天还有记者问我,你觉得是你的作品让人记住,还是你这个人让人记住。我后来想自己的成长伴随着一系列社会新闻,包括考上清华、破格录取,到《新周刊》当副主编。我也想告别这些新闻事件累积起来的一个形象,不想做一种符号化的东西或者社会新闻的主角。”
蒋方舟的写作是在母亲尚爱兰的恐吓之下开始的。在她七岁那年,她的母亲告诉她,如果她不能在小学之前出版一本书,她就会被警察抓走。而他的父亲便是一位乘警,当场便拿出手铐配合她的母亲,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不知所措的蒋方舟只能提笔书写,对于任何一个小孩来说,这都可能是一段阴影,没有人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在胁迫下进行的。
当母亲看到她花费八小时写出的一篇六百多字的文章时,直呼她为“天才”,但这对于蒋方舟来说,并不是十分悦耳,她曾称:“它既是鼓励,也是诅咒,我被指定为天才,所以我要有能力成为天才”。
她9岁出版《打开天窗》,一时间成为了市场的宠儿,因为社会需要一个聚焦点,更需要一些话题度。也许这个年纪的儿童还正享受自己幸福的童年时光,但是她已经开始出席各种活动,说着与她年纪十分不相符的话语。名声带给一个人的并非是那样美好,因为这本身便是一种“绑架”。蒋方舟更是认为自己被当成了一种玩具,供人欣赏。
她的母亲还曾希望她能够退学专心写作,好能够创作出更多的作品,但好在她的班主任及时留住了她,因为学生如果不学习,终究不会对得起天才的名号。虽然蒋方舟成为了全校唯一不用写作业的孩子,但这样的经历对于她来说更是一种折磨。
她在年幼时在父母的要求之下开始了写作之路,可能当时的她对于写作还不甚理解,她有着不属于年龄段该有的朝气,她过早的与社会接触,对于她本身来说并不是一种幸福,她要努力维护自己天才的形象,尤其是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
蒋方舟当年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别的考生都是降20至30分,凭什么蒋方舟可以降60分破格录取?但是当年蒋拿到60分这个资格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她高考语文只拿到117分,还不如清华的工科生,很多人质疑“文学天才”这个头衔。
很多人觉着一个常年被文学环绕的人,在语文上竟然也就是这样的,与她天才少女的称号格格不入,这样的人写作到底是怎样的呢?
因而便有人质疑她的写作是其母亲尚爱兰代表,就好像韩寒被质疑其作品是父亲代笔完成写作一样,年少成名的他们都面临着这样的质疑。
1999年秋,榕树下举办了第一届互联网原创文学大赛,资深作家陈村凭借多年在文坛的地位,请来了一众评委,包括王安忆、苏童、贾平凹、王朔等人,盛极一时。
而这也是众人质疑蒋方舟能力的直接原因,或许这是一场计划,一个制造“天才”的过程,蒋方舟便是被制造出来的“天才”。
这个社会之中早就已经被认定,文人就应该两袖清风,科学家就应该不辞辛劳,别无所求。所以之前袁隆平院士因有一套被奖励的别墅被质疑不断等等。而文人自然就应该沉醉于文学之中,别无所求,因为像那些着名的作家,好像确实很少出现于公众的视野之中。
但是蒋方舟偏偏不这样,她与商业紧密相连。她参加真人秀节目,参加各种综艺节目,就好像确实有点不务正业,而她阅读和写作的时间自然被挤压了。
但是当这一切带来的成果让她满足之时,她也在反思,自己这样的选择是否正确。尤其是外界一直质疑她的“天才作家”称号,但直到现在,她也没有什么真正能够拿的出手的作品。没有作品也许才是真正刺痛她的吧。
因而她开始厌倦“天才少女”的称号,她承认自己并非天赋异禀,也不再是少女,因为自己也已经三十岁了,不想再这样下去。
当年她出了一本《东京一年》,豆瓣骂声一片,将自己一年在东京的流水账拿出来,精装成书,真的好吗?
但这对于蒋方舟来说,确实十分关键的一个阶段,因为在那里没有人质疑她为什么不出新作品,也不会有人提起她天才少女的称号,更不对对此评头论足,因为对于这一切,她已经惧怕了。
而在东京,她完全放松了自己,此前一直被裹挟着前进,忘记了自己行走的意义,而在这里,她真正放开了自己,也让自己对于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尤其是开始让她对写作有了真正的反思,天才少女只是过去,她需要与她好好告别。
自东京回来以后,她出版了《东京一年》一书,这也确实是与她以往的着作颇有差别,虽算不上代表作,但也算是一个新阶段。
蒋方舟曾说:“每条街道都有属于自己的幽灵,每颗石子都藏着自己的记忆,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都从街道中截取那些回忆,让它们缱绻生长在自己的脑海中,久而久之,甚至忘了那是听来的故事,还是自己的经历。”
也许天才少女的一生有过诸多的荣誉加身,但也常常会让自己迷失,在裹挟之中让她忘却了自己的初心。如果可以选择,她也许不会再想要有这样的命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