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地方资讯门户第一网!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中国建造师网-江苏二级建造师、报考条件、学历要求、报考资格、报名时间、注册、培训-中国建造师信息网

热门关键词: 

  今天我们要谈论供应链黑洞的议题。所谓的黑洞(black hole),这是天文学,天体物理的说法,简单地说,这是因为具有足够紧密的质量,形成强大的引力,可以扭曲时空,以至于所有的粒子、甚至于光这样的电磁辐射,都不能够逃逸。

  引用黑洞的形容说法,我们认为,中国将打破之前的供应链转移规律,中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可以把许多的供应链吸进来,这些供应链进入中国之后,会发觉,中国的生产环境好,市场够大,因而离不开中国。

  过去,有所谓的供应链转移规律。比如说,电视机的生产制造,从美国转移到日本,然后再转移到台湾与韩国,最后又转移到中国大陆。电视机只是其中一个案例,这包含了许多电子产品,民生用品等的生产线转移。为了追求成本效益,这些产品的生产线,从成本高的国家或地区,转移到成本比较低的国家或地区。

  另外,上个世纪在亚洲地区还有一个说法,叫做”雁行理论”。这个理论是日本提出来的,后来被应用于经济上,日本带领着亚洲众多经济体前行,

  日本是雁子的头,亚洲四小龙是后面的雁子,包括了台湾、香港、韩国,与新加坡。接着还有后来的亚洲五小虎,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和菲律宾。

  意思是说,在亚洲地区,日本是亚洲经济的龙头,特别是东亚地区,都是跟着日本走。即便是到了1990年代,日本的经济增长已经走了下坡,然而,有经济学家说,就算日本的年经济增长是2%,那也是800亿美元,相当于整个新加坡的经济体量。

  毋庸置疑的,什么雁行理论,什么日本是亚洲经济的龙头,这个说法老早就被打破了。2010年,中国的经济体量超越日本,去年2021年,中国的GDP是日本的3倍有余。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经济体量日渐庞大,20年来,东南亚国家向中国输出许多的原物料,矿物,农畜产品。中国也从周边地区,以及其他国家进口大量的电子零部件。2008年之后,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三成,超过了美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

  2018年3月,特朗普向中国发动贸易战,加征关税。2019年特朗普正式提出,美国在中国的跨国企业离开中国。并且,特朗普还提出奖励措施,补贴那些愿意回归美国本土的生产商。同时期,日本也跟随美国,提供补贴的措施给日本企业,鼓励他们回归日本。

  美日两国接连的措施,就是希望藉由高关税、提供补贴,或是道德劝说本国企业,把生产线搬离中国,成功了吗?

  2019年年中之后。生产线离开中国的声浪,此起彼伏。尤其是在台商、韩商,与日商之间。到了2020年初,大陆爆发了疫情,一些反华的媒体更是大肆鼓吹供应链,离开中国,迁往越南或是印度。

  2020年6月,中印边境爆发冲突,在印度一番操作之下,中印边境冲突成了印度向美国递交的投名状。据消息,苹果将会有六条生产线,从中国大陆迁往印度,这六条生产线都是台商。这等于是美国这边,对印度如此这般努力的奖赏。

  我们就以今年五月的贸易数据来看,全球主要对外贸易顺差国家,同时也是制造业国家,纷纷出现了贸易逆差。

  德国是10亿欧元的贸易逆差。这是德国从1991年以来,41年来第一次出现贸易逆差。越南是17.3亿美元逆差。日本五月份的贸易逆差创了同期历史新高,达到2.38万亿日元,大约是177亿美元。印度的贸易逆差是153亿美元。

  除了这方面之外,我们过去也提了不少的观点,比如说市场规模,产业链群聚效应,基础建设,工人的素质,熟练的技术工人等,今天不再重复。

  就以我个人而言,未来的20~30年,也就是我个人的有生之年,都不会看到中国供应链大量出走的情形。

  也就是说,过去的经济理论,说法,所谓的供应链转移的说法,到了中国这里停下来了,不适用了。所谓的供应链,生产线往低成本的方向走,这个说法虽然还是存在,但是,需要修正。

  过去几十年的供应链转移,或是生产线转移,都是发生在国土面积与人口规模比较小的国家或地区,比如说日,韩,泰,越南等。印度国土面积298万平方公里,14亿的人口,的确是有潜力,但是,印度的问题太多,我们等印度超过越南的时候再来评论。

  所谓的长时期,至少可以40~50年。中国是从199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全球的供应链中心。如果从1990年代开始算起,40~50年的时间,那就是2030~2040年。这已经超过了过去的日本,韩国,与台湾。

  我们可以参考台商的例子。一些台商,在台湾待了20年,等到台湾的土地成本高涨,工资上涨之后,就开始转移到大陆,或是东南亚地区。这些台商在大陆待了20~30年之后,已经是第二代在掌握了。然而,许多台商第二代仍然承袭了家族企业,继续在家族产业上奋斗。

  其中,有一些台商为了分散风险,将一部分的生产线年中美贸易战开打,还有些台商为了规避美国向中国加征的关税,将部分生产线转移到越南,印度。

  但是,不管怎么转移,这些台商和他们所从事的产业,似乎是黏上了、生根了,一代、两代、三代都在从事他们父辈,或是祖父辈的产业。不管是从台湾,到大陆或是越南,家族两三代都持续从事他们的产业。

  这种现象是少有的,如果是美国人,老早就卖出这些产业,因为他们会认为不合时宜,或是成本过高。鲜有为了这些产业,将之迁移到另一个陌生的国度或地区,然后家族的人跟着这些产业走,跟着这些产业迁移。

  在这种情形之下,就算是一些中低端产业从中国迁移出去,出走了,如果迁移出去的本来就是中国人的厂商,那仍然是由中国人掌控,这形成在全球的“大中华供应链”。既然是大中华供应链,那就不限于地区或国家,那将是从中国“辐射”出去的生产供应链。

  另外,我们也可以把这张图想象成经济与贸易上,以中国为核心,对外辐射出去的。北边到达俄罗斯,东边到日本,韩国。南边涵盖东南亚,西南到印度次大陆,西边到中亚与中东地区。

  就算是这两年常常跟着美国,挑剔中国人权议题,扬言要摆脱对中国依赖的欧洲,也是这张辐射网络的最西边,透过中欧班列、海运、空运、陆运等,欧盟是中国最大,或是第二大的贸易伙伴。

  什么是无障碍的空间呢?很简单,不要对中国企业设限,不要像美国那样对华为,对中国企业设限,那么中国企业的竞争力绝对会显现出来。

  再举一个例子。美西方国家,或是白人国家,是最早到非洲开发的国家。我们今天拣好听的说,我们不谈殖民帝国。

  但是,三百年下来,美西方国家为非洲大陆做了什么?除了红十字会等机构,与一些医疗救助之外,不是那么大。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这个说法太苛刻了。我们从非洲的基础建设、农业与产业来说,几百年来,美欧国家为非洲做了什么,留下了什么?

  不是没有,但是,以几百年的时间来看,真的不算多。过去有一部电影叫”血钻石”,这部电影描述了在非洲开采钻石的血泪。

  我们用一句线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计划。那时候的美国总统是奥巴马,奥巴马政府为了阻止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大力抨击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造成了参与国家的债务陷阱。

  债务陷阱这顶帽子扣的够大吧?尤其是对非洲国家,美国抨击中国,就只是为了非洲的矿藏,不管不顾非洲的人权状况。

  这三句话翻成白话文就是:白人(美欧)来了就走,可能是一年、两年,也可能是两三年。只有中国人才会留下来跟我们在一起(陪伴我们)。

  事实上,据我所知,有些华人从中国到非洲,刚开始可能是干活,修筑铁路,基础建设等,但是一些华人留下来,在那边住下来,开商铺,店面。等于是在那边发展了。

  先跟大家提一下,我们所谓的大中华供应链,会超过人们所谓的大中华经济圈。我们就简单说一下,配合现在中国蓬勃发展的物流建设,这几年大家都听说过京东与阿里巴巴的物流,他们都在拼命搞物流。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太乐观了,我们就举希腊做例子。2010年,希腊打响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第一炮。那时候,希腊把最大港口交给中国企业经营。三个月后,就实现了单月盈利。不到两年的时间,弥补了港口几年下来的全部亏损。

  凭什么呀!难道只是中国人善于经营港口业务吗?上个世纪的希腊,有个着名船王欧纳西斯,其家族就是经营货物运输的。这表示,希腊不是完全没有能力经营港口。

  中国企业经营能够在短时间之内,把希腊港口的业务拉起来,不仅仅是经营港口业务的能力,而是中国有“货”。中国是全球第一贸易大国,也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 中国有“货”,可以把货物运到希腊港口,这才使得希腊第一大港在短时期之内,咸鱼翻身。

  中国厂商有资本,有技术,又有全球通路网,如果生产线在中国境内不符合成本的时候,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将终端生产线,也就是组装厂转移到国外,给国外厂商做,自己专注于核心零部件。

  另一个选择是,到海外设厂,把终端生产线,或是组装厂迁移到海外,自己仍然掌握控股权,仍然是自己的厂。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自己的生产链,有研发单位、零部件生产厂,以及终端组装厂。

  说得更宽广一些,如果将来非洲国家的基础建设上来了,非洲也可以成为生产链的一环,成为大中华供应链的成员。

  2014年,福耀玻璃集团宣布到美国设厂。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人称“玻璃大王”,他这个决定,震动了中国产业界。

  曹德旺在当时的评估是这样的,他认为,美国的电力,土地等成本,都比中国便宜,再加上税务上的优惠,就算是美国人工贵,但是整体成本仍然比中国低。

  后来,经济学者郎咸平,也发表了看法,他认为美国的工厂自动化是很厉害的,在工厂自动化之下,中国的廉价劳工,就没有优势。再加上美国电力便宜,土地成本低,这对中国未来的产业链地位,是一个隐忧。

  一个曹德旺,一个郎咸平吹皱了一池春水。当时,引起了中国产业界很大的议论,中国的供应链地位是不是动摇了?中国还能够维持多久呢?是不是要被越南抢走供应链?

  首先,福耀玻璃在美国投资设厂,生产汽车玻璃。这是大物件的生产,在美国设厂有其需要性,美国汽车市场大,曹德旺的决定是就近市场。其次,美国也为福耀玻璃提供了丰厚的条件。所以,这并非一概而论。

  自动化生产呢?当时听了有关自动化的说法,就觉得奇怪。没错,如果美国实施了自动化生产,中国可能就没有优势。

  但是,难道中国厂商不能进行自动化生产吗?难道中国厂商一辈子都无法改进生产技术吗?这个说法好像是,中国永远做不出自动化机器人,只能够跟越南比拼廉价劳工似的。这是妄自菲薄的说法。

  中国人向来是,“有为者亦若是”,人家做的出来,我们也做得出来。虽然,当时中国在自动化生产方面,还是落后,但这是可以发展起来的,中国在机器人方面,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发展也不错。现在是2022年,比起六,七年前,那可是进步了。看看京东电商,京东的物流分拣比亚马逊强。

  有一个反证,2019年,特斯拉到上海设厂。特斯拉采取的就是高度自动化生产。特斯拉为什么要来中国设厂呢?不就是看上了中国的市场,还有,中国在纯电动汽车方面的产业链齐全吗?

  还有另一个反证。日本从1990年代就开始搞自动化生产。但是日本的制造业在全球的占比如何?下降了,对吧?

  我的结论是,中国的工业类别齐全,产业链齐全。虽然中国的制造业,不是在每一项都领先。但是,只要在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具备基本的能力,都不弱,整体相加,就是最强。就可以成就最有竞争力的生产链。

  请问一下,全球有哪一个国家,同时具备生产,技术,资金,工业类别齐全,产业链群聚效应规模最大,而且,还有庞大的市场。中国内需市场更有可能在几年之内,成为全球最大。

  当然,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一方面,中国不可能所有的活都干,全球所有的生产都做。总要有一些类别的产业,比如说一些中低端产业,是由其他国家来做。

  另外,基于全球和谐,也该让一些产业类别,由别的国家来做。但是,中国有能力来主导什么环节由谁来做。

  最后,从研发、生产、产业链,到物流、销售、分配等,这将会是大中华供应链,或是大中华产业链的图像。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